[发明专利]一种汽车车体的吊具有效
申请号: | 201310282751.2 | 申请日: | 2013-07-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31242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02 |
发明(设计)人: | 皮沁;邢汶平;李国涛;杨先军;李虎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5C13/02 | 分类号: | B05C13/02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澳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252 | 代理人: | 王立民 |
地址: | 230022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车体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底涂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汽车PVC自动化底涂的车体运输吊具。
背景技术
在汽车涂装的工艺过程中,为了提高汽车的密封性、隔音性、防震性和抗石击性,通常对汽车车体进行PVC底涂。PVC底涂所用的PVC涂料即为聚氯乙烯涂料,一般分为焊缝密封胶和车底抗石击涂料,其中焊缝密封胶可以起到的密封、隔音、防漏水的作用,车底涂料主要喷在车底部和4个轮罩处,起到防震、抗石击、保护车体的作用。
传统的汽车PVC底涂吊具通过吊具框架上的聚氨酯托块卡牢车身裙边,如采用机器人进行底涂,会与处于裙边位置的吊具框架产生干涉,因此只能采用人工作业,不但费时费力,而且PVC底涂质量难以保证,生产效率低。
而且现有结构的吊具,其角落的定位销都是固定不变的,只能适用于一种规格的车身,而且,操作也较为繁琐。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操作便捷的汽车车体的吊具。
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汽车车体的吊具,包括吊具本体,所述吊具本体包括车体进入端,所述吊具本体进入端两侧的定位销通过悬臂转动连接在吊具本体上,所述定位销随着悬臂的转动具有一个定位工位和一个打开工位。
优选的是,所述悬臂包括用于相对转动的轴和轴套,所述轴穿出轴套的一端固定有第一限位块,所述轴套固定有第二限位块,所述第一限位块和第二限位块上设有供锁紧的定位孔。
优选的是,所述悬臂还包括固定在轴或轴套上的横梁,所述定位销固定在横梁的自由端头。
优选的是,所述轴固定在吊具本体上,所述横梁固定在沿轴转动的轴套上。
优选的是,还包括控制轴套转动的电机装置。
优选的是,所述电机装置包括随电机转动的定位块,所述悬臂和定位块上设有当悬臂随吊具本体下降的过程中,使悬臂与定位块结合转动的配合部。
优选的是,所述定位块的中部设有定位销,所述轴的下端设有当吊具本体下降时,与定位销配合的定位销孔。
优选的是,所述配合部包括设置在悬臂下方的第一凸起块,以及设置在定位块上的且与第一凸起块配合的槽或者截面呈U形结构的第二凸起。
优选的是,还包括用于锁紧第一限位块和第二限位块的定位装置,包括垂直固定在第二限位块上的套筒,还设有伸入到套筒中的第一挺杆,所述第一挺杆露出套筒的一端通过连杆连接第二挺杆,和第一挺杆平行的第二挺杆的自由端头从第二限位块上开设的通孔中向下穿出;所述第一挺杆伸入套筒中的端头设有穿入第二限位块和第一限位块的定位孔的销钉;所述定位块上设有当吊具本体下降时,用于将第二挺杆顶起的凸台。
优选的是,所述第一限位块上设有多个供销钉穿入的定位孔。
本发明的吊具,当吊具下降后,打开车体进入端的两个定位销,使车体能顺利的进入,然后再将定位端旋转至定位工位,对车体进行定位。操作简单,提供了工作的效率。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本发明吊具在工作时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发明电机装置和悬臂的配合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发明电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本发明第一限位块和第二限位块的配合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取得的技术效果易于理解,下面结合具体的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进一步说明。
参考图1、图2,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汽车车体的吊具,包括吊具本体1,所述吊具本体包括车体进入端,该车体进入端是指当吊具本体1下降至合适位置时,位于导轨上的车体4经过车体进入端进入吊具本体1中,等待吊具本体1对车体进行定位。该吊具本体1可以是常见的长方体结构,吊具本体进入端两侧的定位销33通过悬臂3转动连接在吊具本体1上,所述定位销33随着悬臂3的转动具有一个定位工位和一个打开工位。本发明的吊具,当吊具下降后,打开车体进入端的两个定位销,使车体能顺利的进入,然后再将定位端旋转至定位工位,对车体4进行定位。本发明的吊具在空中轨道内可行驶至各工位,进行机器人底涂,操作简单,提供了工作的效率。
本发明的悬臂3需要沿着吊具本体1的支架2转动,其包括用于相对转动的轴48和轴套43,二者之间的装配可以采用本领域所熟知的结构,例如使用轴承或轴座进行配合,在此对其结构不再具体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28275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