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汽车下线检测的方法及其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310282498.0 | 申请日: | 2013-07-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4281142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01 |
发明(设计)人: | 王立国;黄少堂;韩钊明;黄丽芳;郭嘉强;何烨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5B23/02 | 分类号: | G05B23/02 |
代理公司: | 深圳汇智容达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44238 | 代理人: | 潘中毅 |
地址: | 510030 广东省广州市越***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下线 检测 方法 及其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电子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汽车下线检测的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汽车的生产过程一般是由物料进厂、部件集成、整车总成和下线检测几部分组成。目前,大部分整车厂的下线检测流程都是采用顺序式的串联结构,即将下线检测中需要完成的检测项目,按一定的工艺要求和实际生产条件,按顺序串联排布,逐个完成。这种顺序式的下线检测项目执行流程,分为分布式和集中式两种。分布式就是将检测项目分散在多个工位上完成,往往需要占用2个及以上的工位。而集中式则是将多个电器系统检测项目合并在一两个工位内完成,但工时占用时间较长。下线检测项目越多,这两种方式所占用的工位数越多,工时也越长,每当需要增加或减少检测项目时,整车厂都需要对所有检测项目的工位数和工时进行调整,调整工作的工作量和难度很大。而且汽车下线检测流程采用这种顺序式的串联结构,如果遇上某一步检测项目因故障而中止,后续的关联检测项目就会受影响,而非关联的独立检测项目则会被延后执行,下线检测的总时间增加,检测效率难以提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特征和优点在下文的描述中部分地陈述,或者可从该描述显而易见,或者可通过实践本发明而学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汽车下线检测方法及系统,能够有效提高汽车下线的检测效率,降低检测项目调整的难度。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提供一种汽车下线检测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对检测系统进行初始化,设置由第一检测单元执行第一CAN总线上的电器系统的检测项目,由第二检测单元执行第二CAN总线上的电器系统的检测项目,所述第一检测单元和第二检测单元均以串行方式执行其上设置的检测项目;将所述第一检测单元和第二检测单元以并联的方式分别与所述第一CAN总线和第二CAN总线建立通信;所述第一检测单元和该第二检测单元并行执行检测。
提供一种如上所述的汽车下线检测方法,所述第一检测单元执行的检测项目包括第一检测项目和第二检测项目,所述第一检测单元以串行方式执行其上设置的检测项目,具体为:若所述第一检测项目为自动检测项目,则直接执行该第一检测项目,检测结束后,跳转至该第二检测项目;若所述第一检测项目为人工操作检测项目,将该第一检测项目的相关信息跳转至前台操作界面,提示并等待操作者进行相关操作,并根据操作者的操作信息进行相应处理。
提供一种如上所述的汽车下线检测方法,所述根据操作者的操作信息进行相应处理,具体为:若未能在规定时间内获取操作者的操作信息,则以检测项目错误处理,结束该第一检测项目的检测,并跳转至该第二检测项目;若在规定时间内获取操作者的操作信息,根据该操作信息进行检测,检测结束后,跳转至该第二检测项目。
提供一种如上所述的汽车下线检测方法,所述将该第一检测单元和该第二检测单元以并联的方式分别与该第一CAN总线和该第二CAN总线建立通信具体为:将该第一检测单元和该第二检测单元分别与该第一CAN总线和该第二CAN总线对应的OBD的针脚建立通信连接。
提供一种如上所述的汽车下线检测方法,当该第一检测单元及该第二检测单元执行完所有检测项目之后,输出检测结果。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汽车下线检测系统,包括:初始化单元,用于对检测系统进行初始化设置,设置第一检测单元执行第一CAN总线上的电器系统的检测项目,设置第二检测单元执行第二CAN总线上的电器系统的检测项目,所述第一检测单元和第二检测单元均以串行的方式执行其上设置的检测项目;所述初始化单元还用于控制该第一检测单元和该第二检测单元并行执行检测;该第一检测单元,用于以串行的方式顺序执行该第一CAN总线上的检测项目;该第二检测单元,用于以串行的方式顺序执行该第二CAN总线上的检测项目。
提供一种如权利上所述的汽车下线检测系统,该第一检测单元包括:第一检测模块,用于执行该第一CAN总线上的第一检测项目;第二检测模块,用于在该第一检测模块结束该第一检测项目的检测后,执行该第一CAN总线上的第二检测项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28249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消化科用胃壁清洗器
- 下一篇:一种新型腹水引流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