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图元形状信息的层间轮廓匹配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255049.7 | 申请日: | 2013-06-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10232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18 |
发明(设计)人: | 段黎明;谷明辉;曹双辉;张霞;叶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K9/64 | 分类号: | G06K9/64 |
代理公司: | 重庆大学专利中心 50201 | 代理人: | 王翔 |
地址: | 400044 ***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形状 信息 轮廓 匹配 方法 | ||
1.基于图元形状信息的层间轮廓匹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获取被测物体的矢量化层轮廓模型,其中矢量化层轮廓由圆、圆弧和直线段三种图元组成;
2)对分别处于相邻两层中的所述图元进行层间匹配,包括层间圆与圆匹配、层间圆与圆弧匹配、层间圆弧与圆弧匹配和层间直线段与直线段匹配;其中层间圆与圆匹配、层间圆与圆弧匹配和层间圆弧与圆弧匹配是通过判断各圆或圆弧的半径长度和圆心位置的接近程度进行匹配的;层间直线段与直线段匹配是通过判断各直线段平行接近和端点接近进行匹配的;
3)在相邻两层中针对步骤2)中已配对的图元,对由圆弧和直线段组成的复合轮廓进行两两匹配,在相邻两层中的任一层选定任一个复合轮廓作为待匹配复合轮廓,检索并验证构成所述待匹配复合轮廓的所有图元是否除了与对象轮廓匹配之外,都不再与其他轮廓中的图元匹配,如是则待匹配复合轮廓与对象轮廓层间相互匹配,否则不匹配;
4)对相邻两层中经过步骤3)仍未匹配的圆和复合轮廓利用两轮廓形心的接近程度进行层间一一匹配;
5)对经步骤3)和4)后仍未匹配的圆和复合轮廓利用两轮廓形心的接近程度进行层间分叉轮廓匹配;
6)对经以上各步骤匹配后所剩余的轮廓进行层间退化轮廓匹配处理,即求退化点,方法为作过对象轮廓形心且与两层层心连线的平行的直线与另一平面的交点即为退化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基于图元形状信息的层间轮廓匹配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通过判断各圆或圆弧的半径长度和圆心位置的接近程度进行匹配的步骤如下:
2a)分别在相邻的层I和层II中按照圆心重合、半径相等的原则将多个圆弧组合成一体,获得圆弧组合;
2b)在层I中选定一圆或圆弧组合作为匹配的基准圆或基准圆弧组合Ob,半径为rb;
2c)遍历层II中的圆或圆弧组合,寻找目标圆或圆弧组合,满足|ri-rb|≤τr,ri表示目标圆或圆弧组合的半径,rb表示基准圆或基准圆弧组合的半径,τr表示阈值;
2d)在层I中连接层心S1和Ob两点,对基准圆或圆弧组合Ob构建基准向量在层II中以同样方法对各个目标圆或圆弧组合构建待匹配向量在待匹配向量中寻找与基准向量最接近的向量,获得与基准圆或基准圆弧组合Ob匹配的圆或圆弧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基于图元形状信息的层间轮廓匹配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所述判断各直线段平行接近和端点接近的步骤如下:
3a)将层I和层II中的所有直线段按从左到右的方向构建直线段向量,在层I中选取一个作为基准直线段向量,在层Ⅱ中寻找与层Ⅰ中基准直线段向量平行的待匹配直线段向量;
3b)判断各待匹配直线段向量与基准直线段向量是否处在各自层心的同侧,如果在同侧,则保留该待匹配直线段向量,否则丢掉;
3c)将由所述步骤3a)和3b)两步骤所得的待匹配直线段向量的起始端点和终止端点分别与基准直线段向量的起始端点和终止端点连接为起始端点连线和终止端点连线,在每个待匹配直线段向量的起始端点连线和终止端点连线的距离中保留最大值,比较各个最大值获得其中的最小值,该最小值所对应的待匹配直线段向量即与基准直线段向量匹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基于图元形状信息的层间轮廓匹配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中的圆和复合轮廓匹配步骤如下:
在层Ⅰ中选定一复合轮廓或圆;在层Ⅱ中选定一圆或复合轮廓,连接两轮廓的形心,形成一空间向量L;判断空间向量L与连线两层心构成的空间向量是否平行,若两向量平行,则匹配,否则不匹配。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基于图元形状信息的层间轮廓匹配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5)所述层间分叉轮廓匹配包括复合轮廓分叉和有圆参与的层间分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大学,未经重庆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255049.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信息记录介质、信息记录方法、信息记录设备、信息再现方法和信息再现设备
- 信息记录装置、信息记录方法、信息记录介质、信息复制装置和信息复制方法
- 信息记录装置、信息再现装置、信息记录方法、信息再现方法、信息记录程序、信息再现程序、以及信息记录介质
- 信息记录装置、信息再现装置、信息记录方法、信息再现方法、信息记录程序、信息再现程序、以及信息记录介质
- 信息记录设备、信息重放设备、信息记录方法、信息重放方法、以及信息记录介质
- 信息存储介质、信息记录方法、信息重放方法、信息记录设备、以及信息重放设备
- 信息存储介质、信息记录方法、信息回放方法、信息记录设备和信息回放设备
- 信息记录介质、信息记录方法、信息记录装置、信息再现方法和信息再现装置
- 信息终端,信息终端的信息呈现方法和信息呈现程序
- 信息创建、信息发送方法及信息创建、信息发送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