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地铁列车防爬吸能器的装配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310248611.3 | 申请日: | 2013-06-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87450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11 |
发明(设计)人: | 邓锐;刘英博;梁炬星;韦海菊;王维;胡佳乔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1F19/04 | 分类号: | B61F19/04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科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102 | 代理人: | 牛莉莉;周海斌 |
地址: | 211100 江苏省南京***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地铁 列车 防爬吸能器 装配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地铁列车防爬吸能器的装配方法,属于轨道车辆碰撞防护装备安装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轨道交通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碰撞安全问题作为现代车辆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轨道车辆设计研究的一个热点;当发生碰撞事故时,通过附加在头车前端的专用吸能装置或头车车体薄弱部分结构的摩擦、断裂、屈曲、压皱等破坏形式将巨大的撞击动能耗散,而最大限度地保护乘员生命安全和轨道车辆主体结构的完整。目前地铁车辆防爬器多采用碳钢结构,虽导向吸能较好,但重量较重、成本较高,若防爬器采用非碳钢结构重量较轻,但导向性较差。
经检索发现,专利号为201220561307.5的中国专利提供一种轨道车辆用防爬吸能装置,通过吸能体由外罩板的结构构有效吸收撞击能量,起到保护车体和人员的作用,但此装置存在结构复杂,通过结构复杂的吸能材料提高了制造成本,同时为达到设计强度也是选用重量较重的工字钢和和钢板,增加了装置的整体重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地铁列车防爬吸能器的装配方法,具有良好的导向性能、重量较轻、加工安装方便、极大节约了成本;同时防爬器的力值可调可控,极大的满足不同车辆防爬要求。
为了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地铁列车防爬吸能器的装配方法所述防爬吸能器包括安装防爬齿和安装座,在所述安装座与防爬齿之间通过吸能管和导杆连接,所述吸能管上均匀分布有诱导孔,所述安装座上留有供所述导杆穿过的导孔,并在所述导孔上安装有导管;所述导杆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防爬齿上,另一端穿过安装在所述安装座上的导管;具体装配步骤如下:
第一步、在安装座上钻得导孔;
第二步、用加强筋将导管固定焊接在安装座的导孔上;
第三步、在吸能管上开诱导孔;
第四步、将吸能管和导杆焊接在防爬齿的背面;
第五步、将焊接有吸能管和导杆的防爬齿放置到安装座上,导杆沿安装座的导管穿过,并将吸能管固定焊接在安装座上。
本发明的进一步技术方案,前述的地铁列车防爬吸能器的装配方法,所述吸能管为方管,所述诱导孔均匀分布在所述方管的棱上,可以使吸能管在碰撞过程中按设计要求沿纵向稳定变形。
前述的地铁列车防爬吸能器的装配方法,所述安装座与防爬齿之间至少布置有四根吸能管,所述导杆安装在所述四根吸能管之间,吸能管与导杆两者形成一个自由的运动副,通过导杆起导向功能,吸能管吸收能量,当防爬齿运动到接近导管时,吸能管变形结束,此时爬车倾向产生,导杆会对导管产生一个垂向作用力,但导杆、导管以及底架前端梁结构强度足够大,同时由于防爬齿的啮合作用,使车体无法爬起,最终起到防爬的作用。
进一步的,前述的地铁列车防爬吸能器的装配方法,所述导管与所述安装座连接处通过加强筋板连接固定。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利用导杆和导管进行导向,导向性能良好;相对于传统的碳钢防爬器,此防爬吸能结构进行了轻量化设计,采用铝型材组焊而成,重量较轻,生产加工简单,可通过调整型材的相关参数得到不同的防爬压溃力值,对设计有较好的适应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地铁列车防爬吸能器的装配方法,结构如图1至图2所示,包括安装防爬齿1和在底架端梁2上的安装座3,在安装座3与防爬齿1之间通过六根吸能方管4和两根导杆5连接,两根导杆5安装在六根吸能方管4之间;吸能方管的四条棱上均匀分布有诱导孔6,安装座上留有供导杆穿过的导孔,并在导孔上安装有导管7,导管与安装座连接处通过加强筋板8固定;导杆5一端固定连接在防爬齿1上,另一端穿过安装在安装座上的导管7。
本实施例的具体装配步骤如下:
第一步、在安装座上钻孔,将安装座安装孔和导孔根据设计要求进行布置;
第二步、用加强筋将导管固定焊接在安装座的导孔上;
第三步、在吸能管上开诱导孔;
第四步、将吸能管和导杆根据设计焊接在防爬齿的背面;
第五步、焊接有吸能管和导杆的防爬齿放置到安装座上,导杆沿安装座的导管穿过,并将吸能管固定焊接在底座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未经南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24861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转向器衬套
- 下一篇:一种具有控温加热功能的铁路保温罐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