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钢丝绳在线漏磁检测探头有效
申请号: | 201310243864.1 | 申请日: | 2013-06-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44698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09 |
发明(设计)人: | 孙燕华;康宜华;李瑞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中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27/83 | 分类号: | G01N27/83 |
代理公司: | 华中科技大学专利中心 42201 | 代理人: | 曹葆青 |
地址: | 430074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钢丝绳 在线 检测 探头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无损检测领域,特别针对高速运行钢丝绳的在线无损检测,是一种能够实时跟踪钢丝绳高频摆动的检测探头。
背景技术
工程机械如提升机用钢丝绳(钢索)在高速运行时在所承受交变负载作用下产生交变高幅摆动,对其实施在线无损检测一直是个难题。传统的磁桥路式钢丝绳检测探头由于U型磁极(腿)近距离靠近被检测钢丝绳而形成强烈的磁吸附作用,另外其磁轭式结构也使得其尺寸及体重过大。在检测高速运行的交变高幅摆动的钢丝绳时会因强大的磁吸附力和惯量而产生巨大的破坏交互作用,同时该强磁吸附力也不利于检测探头的套送和离开钢丝绳等自动化检测动作的实现,最终导致该类检测探头划分为便携式手动检测仪器类型,一直只能适应非在线钢丝绳的检测,而对交变高幅摆动的钢丝绳在线检测则无能为力。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钢丝绳在线漏磁检测探头,它具有弱磁吸附破坏作用特点及良好的浮动跟踪扫描能力,能实现探头与钢丝绳之间无剐蹭、零压力及恒定检测提离距离的相对检测运动。
本发明提供一种钢丝绳在线漏磁检测探头,其特征在于:它不但包括开合式漏磁检测组件,它还包括浮动跟踪机构;
本发明提供的漏磁检测组件借鉴穿过式螺线管线圈磁化器内腔小磁吸力作用的磁化方式,直接利用穿过式永磁磁化器对放置于其内腔的不同规格的被检测体进行轴向局部的全圆周整体磁化,无需传统的多个独立磁桥路组件。再配备上不同规格的环形探靴单元,共用一个穿过式永磁磁化器,就能够实现不同规格的检测对象的检测。该漏磁检测组件集成磁化和信号输出功能,具有体积小、重量轻、通用性强、造价低等优点,可适应某些待检测构件摆动幅度大、速度变化快的特点。该漏磁检测组件为剖分式结构,但是工作过程中又可以形成穿过式探头的形式,且具有接近穿过式螺线管线圈磁化的效果,特别能够实现完成无端头或两端头锚固等构件在在高速、大摆动情况下的无损检测需求。当然,上述漏磁检测组件中的磁化器亦可采用传统的磁轭式结构,并且整个检测组件亦可以是其它检测方法(导波、超声等)。本发明提供的浮动跟踪机构包括两组能够吸收钢丝绳振动并“释放”垂直于钢丝绳轴线平面自由度的直线导轨(以下简称“吸振机构”)、气缸开合伸缩装置等。所述各功能部件通过特定的连接方式形成一个系统的功能机构。
所述浮动跟踪机构包括底座、转接基座、第一直线导轨、安装板、气缸和第二直线导轨;第二直线导轨安装在底座上,转接基座通过滑块安装在第二直线导轨上,第一直线导轨安装在转接基座上,且第一直线导轨和第二直线导轨相互垂直布置;二块漏磁检测组件安装板通过滑块安装在第一直线导轨上,气缸的两端分别连接二块漏磁检测组件安装板上,以控制漏磁检测组件安装板的相对运动,以控制所述漏磁检测组件的开合。
本发明装置的实现原理在于:钢丝绳的任意方向振动通过耐磨套传递到“吸振机构”,而“吸振机构”放开的自由度可以带动整个漏磁检测探头跟踪钢丝绳,如此钢丝绳的自由振动就可以被该装置实时的跟踪“吸收”掉。另外,磁化器、探靴和耐磨套均采用剖分式结构,由气缸控制其开合,从而实现对钢丝绳的抱合检测和张开复位。
附图说明
图1是穿过式永磁磁化器;
图2是穿过式永磁磁化器漏磁检测组件1/4剖视轴测结构示意图;
图3是穿过式永磁磁化器漏磁检测组件快速更换探靴工艺方式;
图4是穿过式永磁磁化器全圆周磁化工作原理图;
图5是穿过式永磁磁化器全圆周磁化工作效果图;
图6是穿过式永磁磁化器漏磁检测组件适应钢丝绳的剖分结构形式;
图7是封装后的钢丝绳在线漏磁检测组件;
图8是跟踪机构示意图(未安装探头);
图9是跟踪机构工作原理示意图;
图10是钢丝绳在线漏磁检测探头总装示意图;
图11是跟踪机构初始工位;
图12是检测开始后钢丝绳进入探头;
图13是探头抱合对钢丝绳进行检测。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原理是通过“释放”探头的自由度,并通过气缸、导轨、磁化器的配合,实现探头的浮动跟踪。本发明装置为开环式结构,具有“开口”,无需从端头穿送环套上待检测构件,而能够直接“卡送”环套上待检测构件,特别能够实现完成无端头或两端头锚固等构件在震动过程中的浮动跟踪。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中科技大学,未经华中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24386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结晶器液面波动的控制方法
- 下一篇:一种生物可降解材料复合膜及其生产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