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汽轮发电机转子线圈通风孔加工专用夹具有效
申请号: | 201310241881.1 | 申请日: | 2013-06-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86585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11 |
发明(设计)人: | 杨宏伟;张宁;刘雅兰;李冰;肖军;刘敏;李崒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Q3/00 | 分类号: | B23Q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50040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香坊区***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轮发电机 转子 线圈 通风孔 加工 专用 夹具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汽轮发电机转子线圈通风孔加工专用夹具。
背景技术:
汽轮发电机转子线圈是汽轮发电机组中最重要的部件之一。不同发电量的机组转子线圈数、线圈的长度、线圈的宽度、线圈的厚度、通风孔数量是不同的。每台机组线圈数量大约为300~700根,线圈的长度大约为5~10米,线圈的宽度大约为28~50毫米,线圈的厚度大约为5~15毫米,单根线圈上的通风孔数大约为100~200个,可见线圈品种繁多,通风孔加工量巨大。目前国内相关生产厂对转子线圈通风孔的加工,采用转子线圈立放或平放的方法,在专用设备上完成,其中转子线圈夹具结构各异:有采用手动机械夹紧方式,有采用液压夹紧方式,有采用气动夹紧方式。采用手动机械夹紧方式,操作者劳动强度大,动作频繁,生产效率低;采用液压夹紧方式,存在漏油隐患,一旦漏油,会造成对线圈表面的污染,影响线圈质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实现自动化控制、通用性强、结构简单、成本低、高可靠性和高生产效率的火电汽轮发电机转子线圈通风孔加工专用夹具。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汽轮发电机转子线圈通风孔加工专用夹具,两个转子线圈分别平放在第一模座和第二模座上,由定位挡块隔开并定位,第一模座、第二模座和定位挡块分别安装在底座上,侧压头分别安装在左摆杆和右摆杆上,结合面采用等边60°角齿形咬合,左摆杆和右摆杆的固定支点与支撑座分别通过销轴和销轴铰连接,支撑座安装固定在底座上,结合面之间放入调整垫,左摆杆的活动支点与气缸尾座通过销轴铰连接,接头与侧压气缸活塞杆螺纹联接,右摆杆的活动支点与接头通过销轴铰连接,限位块安装在支撑座的左右两侧,用锁紧螺母锁紧,上压头与定位挡块滑动配合,螺栓将上压头与上压气缸活塞杆联接在一起,上压气缸安装固定在底座上,结合面之间放入调整垫,侧压气缸活塞杆伸缩,带动左摆杆和右摆杆的活动支点销轴和销轴运动,从而带动左摆杆和右摆杆绕其固定支点销轴和销轴摆动,左右两侧的限位块限定左摆杆和右摆杆的开口大小一致,完成侧压头同时对左右两个转子线圈的压紧与松开,上压气缸活塞杆伸缩,带动上压头沿定位挡块导孔往复运动,从而完成对左右两个转子线圈垂向的松开与压紧。
工作原理:
侧压气缸活塞杆伸缩,带动左摆杆和右摆杆的活动支点销轴运动,从而带动左摆杆和右摆杆绕其固定支点销轴摆动,实现侧压头同时对左右两个转子线圈的压紧与松开,左右两侧的限位块限定左摆杆和右摆杆的开口大小一致。
上压气缸活塞杆伸缩,带动上压头沿定位挡块导孔往复运动,从而完成对左右两个转子线圈垂向的松开与压紧。
本发明的效果主要有:
1、本夹具一次可同时装夹两个转子线圈,提高了生产效率。
2、侧压气缸与左摆臂和右摆臂的联接采用悬挂式铰接,利用杠杆机构,绕固定支点摆动,同时实现对左右两个转子线圈侧向压紧,简化了结构,降低了成本。
3、采用上压气缸直接带动上压头上下运动,完成对左右两个转子线圈的松开与夹紧,结构简单,易实现。
4、侧压头与左摆杆和右摆杆结合面采用等边60°角齿形咬合固牢,且可根据不同规格的转子线圈宽度,前后移动位置,提高了本夹具的通用性和可靠性。
5、可根据转子线圈的长度,将本夹具多组纵向排列组成一体,可实现对不同长度转子线圈的装夹,同时易于调整、检修和更换。
6、转子线圈侧压和上压采用气动夹紧方式,装夹动作迅速,转子线圈固定牢靠,生产效率高,宜于实现自动控制,且不易受油污染。
附图说明:
图1为汽轮发电机转子线圈通风孔加工专用夹具结构主视图
图2为汽轮发电机转子线圈通风孔加工专用夹具结构俯视图
图3为汽轮发电机转子线圈通风孔加工专用夹具A—A剖视图
图4为汽轮发电机转子线圈通风孔加工专用夹具B—B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24188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