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力需求侧监控系统及监控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236822.5 | 申请日: | 2013-06-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68115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8-28 |
发明(设计)人: | 杨东廷;孙国栋 | 申请(专利权)人: | 鲁电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5B19/418 | 分类号: | G05B19/418 |
代理公司: | 济南圣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7221 | 代理人: | 张勇 |
地址: | 250102 山东省济***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力 需求 监控 系统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力需求侧监控系统,具体涉及一种电力需求侧监控系统及监控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第一,二,三产业的用电量逐年加大,特别是居民用电量逐年剧增,电力供需矛盾更加突出。有的地区,电力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条件。电力负荷缺口大,峰谷差增大。负荷率降低时,又导致发电设备利用率低,发电用煤消耗率大增,电力生产成本增大,电网调峰十分困难。
我国的电力问题已经非常严重,提高电能的利用率很有必要,应对电力负荷缺口不能仅仅建设实体电厂,还要深度挖掘节电潜力,优化电能使用方式,提高电能的使用率,或使用其它节能技术代替电能,争取用节省出的电能填补电力负荷缺口,也就是建设一个虚拟的能效电厂。
因此大力推广节电技术与蓄电技术,引导用户低谷时用电;加大推行峰谷电价执行力度,引导用户避峰填谷式地用电,利用经济手段来引导有序用电。而现在更加迫切的是,需要有一个专业电力需求侧系统,通过研究经济发展情况,气候,天气等大量的数据,来预测未来的负荷需求量,还能分析配电系统的节电潜力,争取用节省出的电能负荷来填补电力负荷的缺口。
电力需求侧管理,涉及到大量的数据,包括政策,经济,气候,天气变化,电网运行参数等,所以设计开发出一个专业的电力需求侧监控系统,为电力公司和政府处理大量的需求侧信息,从而预测出合理的电力负荷大小.指导电力用户有序有电;还能依据这些数据制订出合理的节能方案,深度挖掘节电潜力。还能为政府制订相关的节能节电政策提供科学合理地佐证。
目前市场出现的电力调度系统大都出现在发电、输电以及供电系统上,只侧重电力调度这单一的功能。另一方面,没有涉及配电系统这一层次上,更谈不上分析配电系统的运行状况,指导电力用户如何安全、高效地使用电能。这就导致了电力供电公司不能按需供电,当电力负荷需求大时,供电系统满足不了配电系统的负荷需求。当电力负荷需求小时,供电系统提供的电能,白白地浪费掉。
当前电力用户的用电方式十分粗放,电能浪费严重。由于电力专业知识方面的缺乏,导致了电力用户不能安全高效地使用电能,不能使用节电的技术和手段,导致了大量的电能浪费掉,为用户增加了不必要的成本。
目前市场出现的节电产品,只是片面地解决某个用电设备的节电,没有充分挖掘整个区域节能潜力。更谈不上系统节能的理念。一些节能系统虽然管理到整个厂区,但节能效果没有一个量化的结果,根本没有一个科学性的评估。
当前市场上出现的节能解决方案,过于笼统和标准化,不同的场合,用电设备不同,节电方案应该不同,不能靠单一的节电方案解决所有场合的节电。企图使用单一的节电方法去解决节电问题,可能导致用电安全问题,轻则出现电力故障,重则危及安全。
当前电力用户还存在着用电安全的问题,更谈不上可持续用电。往往是发生电力事故,再去修复,导致了误工误产。根本不能提前排除安全隐患,在电力事故出现之前解决这些问题。
当前市场上出现的类需求侧监控系统,其功能主要集中运用经济手段来调配用电方式,只是简单地管理用户分时用电,避免同时用电产生电力负荷高峰。如果电力用户不按照调度方式用电,就会付出一定的经济代价,只是单纯地利用经济手段来影响客户用电行为。
现有的一些电力需求侧监控系统还存在以下问题:
1)只是用于居民用户以及小区,应用行业非常窄;
2)电网管理中心和政府监管中心都需要固定的IP,加大了系统运行成本,通信方法不够灵活;
3)使用了公网实现通信,安全性低,如果有黑客攻击电力网,会导致重大的安全电力事故;
4)使用用户电力服务器,记录的用电信息少,各种电力参数也很少,这种通信方式的后果是服务器发生故障时,整个系统会瘫痪掉,系统稳定性和健壮性很低;
5)一般只是简单的监测电力参数,发出报警信息,功能过于简单;
6)使用中继集中器将各检测器的参数发送出去,结构和功能过于简单。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鲁电集团有限公司,未经鲁电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23682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