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氧化铝陶瓷造粒粉的制备工艺无效
申请号: | 201310236611.1 | 申请日: | 2013-06-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4230313A | 公开(公告)日: | 2014-12-24 |
发明(设计)人: | 陈友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好景新型陶瓷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4B35/10 | 分类号: | C04B35/10;C04B35/62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01316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氧化铝陶瓷 造粒粉 制备 工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氧化铝陶瓷造粒粉的制备工艺,涉及的氧化铝陶瓷粉制备的技术领域,应用于氧化铝陶瓷粉规模化生产。
背景技术
氧化铝陶瓷具有高机械强度,高体积电阻率,良好的电绝缘性,高强度,耐磨损,抗氧化等一系列特性。被广泛用作结构部件和功能装置瓷件,如机械化工领域的耐磨耐腐蚀构件,坩埚保护管,冶金工业使用的耐火材料,基板绝缘子雷达天线罩微波电解质等电子工业用瓷件。适应氧化铝陶瓷生产工艺中干压成型或等静压成型,需要将陶瓷浆料通过喷雾干燥形成呈颗粒状的粉体,要求有较好的流动性、颗粒有一定的强度,在运输和加料过程中而不被破碎、有一定的颗粒级配,加料时实现紧密堆积,在实际生产中,由于设备,工艺,配方等因素,多数厂家不能完全符合环保的要求。从而使业内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以次充好,价格虚高等现象严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缺陷,对现有的配方进行改进,并根据优化的配方,研制的制备工艺,使陶瓷颗粒状的粉体颗粒中实,粒径分布均匀,流动性好,所制坯体强度高,烧成瓷件表面光亮,瓷质致密的氧化铝陶瓷造粒粉的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
其制备工艺:
1.球磨
H20+PB+主料 高速球磨8-12小时
PVA 高速球磨0.5-1.5小时
球磨机启动同时冷却水循环降温桶壁,维持浆料低于50℃;
气动隔膜泵和阀门打开,从桶底吸浆桶顶排入,进行翻拌,加强球磨效率;
2.搅拌
浆料经气动隔膜泵转移至搅拌桶,加入正辛醇,搅拌>0.5小时后开始喷雾造粒直至浆料造粒完成;
3.喷雾造粒
浆料经柱塞式供料泵加压至2MPa;喷雾塔出口温度110℃塔内空气负压250-350.Pa;
浆料由枪头雾化,高温烘干形成均质球状造粒粉水分值0.3-0.5%之间;
4.筛选
造粒粉经振动筛60目,250目双层筛选;
其中60-250目之间为合格品;
5.混料
单次生产350-450Kg造粒粉.将2-3次生产的造粒粉投入V型混料器;
混料器运行1小时,混料后产品性能更均匀;
6.陈化
混料后的造粒粉存放于密闭料仓24小时,使水分均匀,性能稳定。
实施该技术后的明显优点和效果是:由于选用优质原料和优化的配方,制成的球状微粒的粉料,具有颗粒中实,粒径分布均匀,流动性好,所制坯体强度高,结构更致密,应用范围更广另外,烧结密度达3.90-3.93g/cm3,烧成瓷件表面光亮,瓷质致密,易脱模,气孔率低由于烧成温度低,节能达40%,生产过程完全符合环保要求。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用单次生产400Kg的实施例为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主料配方(按%计算):
Al2O3 99%;Y2O3 0.3%;SiO2 0.2%;MgO 0.3%;CaCo3 0.2%;
辅料(液体):
H2O 主料*65%; PB主料*0.75%;
PVA 主料*20%; 正辛醇主料*0.2%
其制备工艺如下:以单次生产400Kg造粒粉
1.球磨
H2O+PB+主料高速球磨10小时;加入PVA后高速球磨1小时;
球磨机启动的同时加入冷却水循环降温桶壁,维持浆料低于50℃;
打开浆料循环泵,从桶底吸浆桶顶排入,浆料进行翻拌,加强球磨效率;
2.搅拌
浆料经气动隔膜泵转移至搅拌桶,加入正辛醇,搅拌0.5小时后开始喷雾造粒直至浆料造粒完成
3.喷雾造粒
浆料经柱塞式供料泵加压至2MPa
喷雾塔出口温度110℃
塔内空气负压250-350Pa
浆料由枪头雾化,高温烘干形成均质球状造粒粉,水分值在0.3-0.5%之间
4.筛选
造粒粉经振动筛60目,250目双层筛选
其中60-250目之间为合格品
5.混料
单次生产400Kg造粒粉.将2-3次生产的造粒粉投入V型混料器,混料器运行1小时,混料后产品性能更均匀
6.陈化
混料后的造粒粉存放于密闭料仓24小时,使之水分更均匀性能更稳定 。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好景新型陶瓷材料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好景新型陶瓷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23661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