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多激光介质集成化增益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1310236195.5 | 申请日: | 2013-06-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46467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09 |
发明(设计)人: | 唐淳;蒋建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应用电子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1S3/091 | 分类号: | H01S3/091;H01S3/042;H01S3/16 |
代理公司: |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专利中心 51210 | 代理人: | 翟长明;韩志英 |
地址: | 621900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激光 介质 集成化 增益 系统 | ||
1.一种多激光介质集成化增益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增益系统包括第一泵浦耦合模块(1)、第二泵浦耦合模块(2)、第一反射镜(3)、第二反射镜(4)、冷却液盒(5)、激光介质和冷却液(7);所述的第一泵浦耦合模块(1)、第二泵浦耦合模块(2)分别设置在冷却液盒(5)的两端,第一泵浦耦合模块(1)的下方放置第一反射镜(3),第一泵浦耦合模块(1)与第一反射镜(3)的夹角为45°,第二泵浦耦合模块(2)下方放置第二反射镜(4),第二泵浦耦合模块(2)与第二反射镜(4)的夹角为45°;冷却液盒(5)中充满有冷却液(7),冷却液盒(5)内平行设置有数片激光介质;其光路结构是,第一泵浦耦合模块(1)的出射光通过第一反射镜(3)反射后依次经过冷却液盒(5)、冷却液(7)从左到右进入到激光介质中,第二泵浦耦合模块(2)的出射光通过第二反射镜(4)反射后依次经过冷却液盒(5)、冷却液(7)从右到左进入到激光介质中,激光介质吸收系数由中心位置激光介质向左右两侧激光介质逐次变弱,成渐变吸收排布;第一泵浦耦合模块(1)、第二泵浦耦合模块(2)出射的泵浦光垂直于激光介质端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激光介质集成化增益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泵浦耦合模块(1)、第二泵浦耦合模块(2)的光源口径均为10mm×10mm~10mm×20mm,面均匀性大于90%,波长为805n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激光介质集成化增益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反射镜(3)、第二反射镜(4)的通光口径均为20mm×20mm~20mm×35mm,对805nm激光的反射率大于99%。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激光介质集成化增益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冷却液盒(5)的通光口径为30mm×30mm~30mm×35mm,通光口镀805nm增透膜,透过率大于99.5%。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激光介质集成化增益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激光介质通光口径为10mm×10mm~10mm×20mm,厚度为2m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激光介质集成化增益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激光介质的数量为10片~20片。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激光介质集成化增益系统,其特征在于:激光介质掺杂浓度的范围为0.15at.%~0.70at.%。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激光介质集成化增益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冷却液(7)的折射率与激光介质相匹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应用电子学研究所,未经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应用电子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236195.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侧向耦合平面波导光栅外腔激光器
- 下一篇:一种插线板收纳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