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传输以太网数据的远程网桥无效
申请号: | 201310233515.1 | 申请日: | 2013-06-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26919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25 |
发明(设计)人: | 康清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思迈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12/46 | 分类号: | H04L12/4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10000 四川省成都***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传输 以太网 数据 远程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远程网桥领域,具体涉及传输以太网数据的远程网桥。
背景技术
网桥将两个相似的网络连接起来,并对网络数据的流通进行管理。它工作于数据链路层,不但能扩展网络的距离或范围,而且可提高网络的性能、可靠性和安全性。两个网络通过网桥连接后,网桥接收网络A 发送的数据包,检查数据包中的地址,如果地址属于网络A ,它就将其放弃,相反如果是网络B 的地址,它就继续发送给网络B。这样可利用网桥隔离信息,将同一个网络号划分成多个网段(属于同一个网络号),隔离出安全网段,防止其他网段内的用户非法访问。网桥的功能在延长网络跨度上类似于中继器,然而它能提供智能化连接服务,即根据帧的终点地址处于哪一网段来进行转发和滤除。网桥对站点所处网段的了解是靠“自学习”实现的,有透明网桥、转换网桥、封装网桥、源路由选择网桥。现有的网桥中,以太网接口速率为10或100Mbit/s,远高于E1接口的 2.048Mbit/s,以太网接口不能直接与E1接口对接,两者之间存在速率差异,不能根据广域网上的速率进行相应的调节。
发明内容
本发明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传输以太网数据的远程网桥,通过随机存储器SDRAM来弥补以太网接口不直接与E1接口对接的问题,在广域网上以它适应的速率发送。
为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传输以太网数据的远程网桥,包括协议转换芯片、以太网PHY模块、随机存储器SDRAM、工作时钟和E1接口模块,所述的以太网PHY模块、随机存储器SDRAM和E1接口模块均与协议转换芯片双向连通,所述的工作时钟与协议转换芯片单向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的以太网PHY模块与协议转换芯片之间通过介质无关接口MII进行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的以太网PHY模块连接局域网终端。
进一步的,所述的E1接口模块连接广域网终端。
进一步的,所述的E1接口模块的型号为XRT82D20。
进一步的,所述的以太网PHY模块的型号为ACT101-TF。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 本发明通过在协议转换芯片上连接随机存储器SDRAM,弥补以太网PHY模块和E1接口模块之间的速率差异,用网桥设备上的随机存储器SDRAM来存储进入的高速数据,然后在广域网上以它适应的速率发送,解决以太网接口不直接与E1接口对接的问题。
2、 E1接口模块完成将E1线路上的信号进行阻抗匹配和极性变换,并转换为HDLC帧及反过来的功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原理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阐述,本发明的实施例不限于此。
实施例:
如图1所示,本发明包括协议转换芯片、以太网PHY模块、随机存储器SDRAM、工作时钟和E1接口模块,E1接口模块连接广域网终端,E1接口模块的型号为XRT82D20。其中的以太网PHY模块的型号为ACT101-TF。本实施例的以太网PHY模块、随机存储器SDRAM和E1接口模块均与协议转换芯片双向连通,以太网PHY模块与协议转换芯片之间通过介质无关接口MII进行连接,以太网PHY模块连接局域网终端。其中的工作时钟与协议转换芯片单向连通。
在以太网PHY模块和E1接口模块之间加入随机存储器SDRAM来存储进入的高速数据,然后在广域网上以它适应的速率发送,避免以太网接口不直接与E1接口对接的问题。其中的以太网PHY模块完成以太网数据包的发送和接收。其中的E1接口模块完成将E1线路上的信号进行阻抗匹配和极性变换,并转换为HDLC帧及反过来的功能。协议转换芯片型号为xBridge2.0。
如上所述便可实现该发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思迈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未经成都思迈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23351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