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夏暑乌龙茶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221545.0 | 申请日: | 2013-06-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00168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18 |
发明(设计)人: | 张文锦;张应根;吴志丹;王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23F3/06 | 分类号: | A23F3/06 |
代理公司: | 福州市鼓楼区博深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5214 | 代理人: | 林志峥 |
地址: | 355015 福建***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乌龙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茶叶的制备方法,具体涉及一种夏暑乌龙茶遮荫鲜叶的加工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乌龙茶为我国特种茶类,主要产于福建、广东和台湾三省,而且由于其对原料要求的特殊性,一般只在春秋两季所产品质较佳,夏暑季则品质低劣,但夏暑茶产量一般占年产量的1/3以上,因而夏暑乌龙茶品质提高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对于乌龙茶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茶叶品质主要是由原料与加工技术两个因素决定的。加工技术是茶叶品质形成的关键,目前我国茶叶科研工作者在乌龙茶加工技术研究方面已有较大的发展,通过多种途径改善了乌龙茶的加工工艺,并在一定程度上也对夏暑乌龙茶的品质有所改善提高,但夏暑季乌龙茶的品质仍与春、秋乌龙茶的品质存在较大的差距,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夏暑乌龙茶品质偏低的问题。鲜叶原料是茶叶品质形成的基础,不同加工原料对乌龙成茶的品质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如何提高夏暑季乌龙茶鲜叶原料的质量,从源头上解决夏暑乌龙茶品质的问题显得非常必要和重要。在绿茶方面的研究表明,夏暑季遮荫使茶园微域生态环境产生变化,从而更好地满足了茶树光合生理的需要,并促使茶鲜叶中内含化学成分的总量及组成比例发生变化,氨基酸含量增加,茶多酚含量及酚氨比值降低,有利于绿茶品质的提高;并能明显改善绿茶的香气。虽然遮荫技术在绿茶方面已有了较好的进展,但在乌龙茶方面,相关的研究不多,而且由于乌龙茶的特殊性,在绿茶方面的研究结果不一定都适合于乌龙茶。
发明内容
目前闽南乌龙茶加工工艺,大都采用清香型乌龙茶加工方法。本发明针对夏暑乌龙茶遮荫鲜叶的特点,对做青环境及加工工艺技术参数进行了相应改进,以形成与遮荫鲜叶相配套的优质加工工艺技术。
本发明技术方案为提供一种夏暑乌龙茶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按标准要求采摘经覆盖遮荫处理的夏暑茶叶新梢;
2)茶鲜叶室内摊凉、轻萎凋:摊叶厚度2-3cm,凉青萎凋间环境温度分别控制在20℃、湿度控制在75%;摊凉时间3-5小时,鲜叶摊凉萎凋的适宜失重率为5-8%;
3)茶叶做青:做青间环境温度控制在18-22℃,湿度控制在75-80%,并保持一定的室内空气流动;轻做青工艺:摇2-3次:第1摇次,慢速轻摇,摇匀即可,第2摇次,慢速轻摇,摇至有轻微青臭气散发即可,第3摇次,视第2摇次的做青程度而定;摇次间隔时间1.5-3小时;做青程度:控制本步骤茶叶失重率为35-40%;
4)茶叶杀青:控制温度280-300℃,时间为2-3分钟,控制本步骤茶叶失重率为40-42%;
5)茶叶揉捻,摊凉,包揉,干燥。
优选的,上述夏暑乌龙茶的制备方法中,所述步骤1)具体为:采摘遮荫处理的夏暑茶叶的驻芽3-4叶嫩梢,保持采下新梢的完整和新鲜。
优选的,上述夏暑乌龙茶的制备方法中,所述步骤5)中的茶叶揉捻具体为:待步骤4)杀青茶叶水蒸汽散发干净后利用余温进行短时温揉、造型。
优选的,上述夏暑乌龙茶的制备方法中,所述步骤5)中摊凉具体为:揉捻后鲜叶进行摊凉,以散发热气、水气。
优选的,上述夏暑乌龙茶的制备方法中,所述步骤5)中包揉具体为:摊凉后茶叶进行机械包揉、复火,重复3-4次,至茶叶基本成形后进行定型0.5-1小时。
优选的,上述夏暑乌龙茶的制备方法中,所述步骤5)中干燥具体为:先高温短时毛火,毛火温度为100-110℃,再进行低温慢烤足火至含水率6%,所述足火温度为70-80℃。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1、通过茶叶室内摊青萎凋及做青环境温湿度的控制,即低温高湿(相对于常规茶青)环境温湿度的控制,避免鲜叶萎凋、做青过程中失水过快带来叶梗走水不匀、理化变化过快和转化不足问题;萎凋间空气湿度略低于做青时,目的在于让梢叶中的自由水能够稍快地散失;2、针对遮荫新梢叶片较薄、持嫩性较强的特点进行,解决过快走水与充分转化之间的矛盾。适当延长摇次间的静置时间,以平衡轻做青可能带来的消青走水不足、转化不充分问题,达到成茶香味兼顾兼优之目的。采用本加工方法后,成茶色泽较鲜绿,叶底较透亮,滋味较鲜爽浓厚,香气较幽长高雅。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详予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未经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22154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农田智能灌溉管理系统
- 下一篇:一种柳枝稷扦插无性繁殖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