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多微孔可降解胶原-壳聚糖神经导管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185808.7 | 申请日: | 2013-05-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63308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8-28 |
发明(设计)人: | 罗卓荆;黄景辉;马腾;王宇清;朱澍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F2/04 | 分类号: | A61F2/04;A61L27/26;A61L27/56 |
代理公司: | 西安弘理专利事务所 61214 | 代理人: | 罗笛 |
地址: | 710032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微孔 降解 胶原 聚糖 神经 导管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长节段外周神经损伤修复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多微孔可降解胶原-壳聚糖神经导管,本发明还涉及上述神经导管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周围神经缺损是临床最常见的创伤之一,该类型的神经损伤会使受累神经所支配的远端肢体出现完全的感觉和运动功能的双重缺失,从而导致严重残疾的发生,给患者的工作和生活质量都带来巨大的影响。
目前,临床上对于较短距离的周围神经缺损,在无张力缝合的原则基础上,多采用神经断端直接缝合的方法进行修复;而对于长距离的周围神经缺损,则往往是采用自体神经移植的方法进行修复。但是,研究表明:自体神经移植仅能实现部分神经功能的恢复,且只有40%~50%的病人在接受移植后能实现运动功能的完全恢复,而感觉神经的功能恢复效果比运动神经或混合型神经要差。同时,这种治疗方法的应用仍然存在诸多制约因素,例如:二次手术、供体神经量有限、配体受体神经不匹配、易形成顽固性神经瘤和神经供区的致残问题,所以寻找替代自体神经移植的方法已成为一种趋势。
组织工程神经支架是一种以天然生物材料或者人工合成的高分子聚合物为原料而制备的,具有特殊的三维结构,主要用于桥接神经缺损的近端和远端,铺设通道引导再生神经长入,并实现再生神经跨越缺损生长的一种组织工程支架。
目前,结构相对简单的神经导管移植物是研究的重点,经多项动物或临床研究证实,其修复长距离神经缺损效果确切。经FDA批准商业化和应用于临床桥接患者神经缺损的组织工程神经支架及相关产品主要集中在这方面。但是,大多数神经导管的管壁为密封式设计且不可降解或不具有良好的生物降解性,这样虽然可使导管具有良好的机械强度和有效限制疤痕组织长入的能力,但同时也不利于营养物质、氧和代谢产物的运输,且需要二次手术取出残留植入结构,限制了多种神经导管的普及。
目前,应用较多的神经导管有:硅胶管和PLGA神经导管。其中,硅胶管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1)管壁密封,不利于营养物质、氧和代谢产物的运输,神经修复效果差;(2)在体内不降解,易引起神经的“二次卡压”且需要二次手术取出残留植入结构。而PLGA神经导管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管壁的孔径较大,管周细胞(炎症细胞或成纤维细胞)可以大量的渗入管内,不利于神经的再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微孔可降解胶原-壳聚糖神经导管,解决了现有神经导管管壁密封,不利于营养物质、氧和代谢产物的运输,且在体内不可降解或不具有良好的生物降解性的问题。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上述胶原-壳聚糖神经导管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所采用的第一种技术方案是,多微孔可降解胶原-壳聚糖神经导管,包括有神经导管本体,神经导管本体为圆柱体,神经导管横截面为圆环状,横截面的外径为2.5mm、内径为1.5mm。
本发明所采用的第二种技术方案是,多微孔可降解胶原-壳聚糖神经导管的制备方法,具体按照以下步骤实施:
步骤1、分别称取I型胶原蛋白和壳聚糖,I型胶原蛋白和壳聚糖的质量比为1~8:1。
步骤2、将经步骤1称取的I型胶原蛋白放入冰醋酸中,将壳聚糖放入配制的醋酸溶液中,待I型胶原蛋白和壳聚糖都充分溶解后形成两种悬浊液,混合两种悬浊液配制出I型胶原-壳聚糖凝胶状悬浊液;
步骤3、将经步骤2配制的I型胶原-壳聚糖凝胶状悬浊液倒入神经导管成形模具中,进行注模和冷淋固形处理;
步骤4、制备出多微孔可降解胶原-壳聚糖神经导管;
步骤5、采用京尼平和乙醇混合溶液对步骤4制得的多微孔可降解胶原-壳聚糖神经导管进行交联及消毒处理。
本发明第二种技术方案的特点还在于,
步骤2具体按照以下方法实施:
步骤2.1、配制质量体积百分比浓度为140mg/ml醋酸溶液;
步骤2.2、按步骤1中称取的I型胶原蛋白的质量量取冰醋酸,每克I型胶原蛋白加入10ml的冰醋酸,将量取的冰醋酸与I型胶原蛋白混合,经22h~26h的溶解处理,制得I型胶原蛋白和冰醋酸的悬浊液;
按步骤1中称取的壳聚糖的质量量取步骤2.1中配制的醋酸溶液,每克的壳聚糖加入37ml的醋酸溶液,将量取的醋酸溶液与壳聚糖混合,经22h~26h的溶解处理,制得壳聚糖和醋酸的悬浊液;
步骤2.3、将经步骤2.2得到的I型胶原蛋白和醋酸的悬浊液与壳聚糖和醋酸的悬浊液混合在一起,于2℃~6℃条件下,恒温搅拌处理70min~110min,即得到混合悬浊液;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18580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冷却结晶精制L-脯氨酸的方法
- 下一篇:一种纱线疏导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