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多微孔可降解胶原-壳聚糖神经导管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185808.7 | 申请日: | 2013-05-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63308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8-28 |
发明(设计)人: | 罗卓荆;黄景辉;马腾;王宇清;朱澍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F2/04 | 分类号: | A61F2/04;A61L27/26;A61L27/56 |
代理公司: | 西安弘理专利事务所 61214 | 代理人: | 罗笛 |
地址: | 710032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微孔 降解 胶原 聚糖 神经 导管 及其 制备 方法 | ||
1.多微孔可降解胶原-壳聚糖神经导管,其特征在于,包括有神经导管本体,所述神经导管本体为圆柱体,所述神经导管横截面(5)为圆环状,横截面的外径为2.5mm、内径为1.5mm。
2.多微孔可降解胶原-壳聚糖神经导管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基于本发明的多微孔可降解胶原-壳聚糖神经导管,其特征在于,具体按照以下步骤实施:
步骤1、分别称取I型胶原蛋白和壳聚糖,I型胶原蛋白和壳聚糖的质量比为1~8:1。
步骤2、将经步骤1称取的I型胶原蛋白放入冰醋酸中,将壳聚糖放入配制的醋酸溶液中,待I型胶原蛋白和壳聚糖都充分溶解后形成两种悬浊液,混合两种悬浊液配制出I型胶原-壳聚糖凝胶状悬浊液;
步骤3、将经步骤2配制的I型胶原-壳聚糖凝胶状悬浊液倒入神经导管成形模具中,进行注模和冷淋固形处理;
步骤4、制备出多微孔可降解胶原-壳聚糖神经导管;
步骤5、采用京尼平和乙醇混合溶液对步骤4制得的多微孔可降解胶原-壳聚糖神经导管进行交联及消毒处理。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微孔可降解胶原-壳聚糖神经导管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具体按照以下方法实施:
步骤2.1、配制质量体积百分比浓度为140mg/ml醋酸溶液;
步骤2.2、按步骤1中称取的I型胶原蛋白的质量量取冰醋酸,每克I型胶原蛋白加入10ml的冰醋酸,将量取的冰醋酸与I型胶原蛋白混合,经22h~26h的溶解处理,制得I型胶原蛋白和冰醋酸的悬浊液;
按步骤1中称取的壳聚糖的质量量取步骤2.1中配制的醋酸溶液,每克的壳聚糖加入37ml的醋酸溶液,将量取的醋酸溶液与壳聚糖混合,经22h~26h的溶解处理,制得壳聚糖和醋酸的悬浊液;
步骤2.3、将经步骤2.2得到的I型胶原蛋白和醋酸的悬浊液与壳聚糖和醋酸的悬浊液混合在一起,于2℃~6℃条件下,恒温搅拌处理70min~110min,即得到混合悬浊液;
步骤2.4、将经步骤2.3得到的混合悬浊液,先进行抽真空处理,之后再静置10h~14h,得到I型胶原-壳聚糖凝胶状悬浊液。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微孔可降解胶原-壳聚糖神经导管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3中I型胶原蛋白和醋酸的悬浊液与壳聚糖和醋酸的悬浊液混合在一起,搅拌处理时的搅拌速度为15000r/min。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微孔可降解胶原-壳聚糖神经导管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具体按照以下步骤实施:
步骤3.1、将经步骤2得到的I型胶原-壳聚糖凝胶状悬浊液注入神经导管成形模具中,以小铁夹固定神经导管成形模具两端;
步骤3.2、在微型调速仪作用下,以垂钓的方式将神经导管成形模具顺轴向缓慢浸入液氮中,对注入神经导管成形模具中的I型胶原-壳聚糖凝胶状悬浊液进行冷淋固形处理,待神经导管成形模具完全浸入液氮后,继续在液氮中保留10h~14h;
步骤3.3、经步骤3.2,将神经导管成形模具连同内部注入的I型胶原-壳聚糖凝胶状悬浊液一同转入-90℃~-70℃的冰箱中冷藏。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多微孔可降解胶原-壳聚糖神经导管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1中的神经导管成形模具,包括有中空硅胶管(2),所述中空硅胶管(2)的两端各连接有一个大小相同的中空铜管(1),所述中空硅胶管(2)内的空腔为一个实心不锈钢管(3),所述实心不锈钢管(3)与中空硅胶管(2)之间填充有I型胶原-壳聚糖凝胶状悬浊液;
所述中空铜管(1)的尺寸为:长2cm,横截面外径为2.5mm,内径为1.5mm;
所述中空硅胶管(2)的尺寸为:长10cm,横截面外径为3.0mm,内径为2.5mm;
所述实心不锈钢管(3)的尺寸为长10cm,横截面直径为1.5mm。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多微孔可降解胶原-壳聚糖神经导管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2中在微型调速仪作用下,以垂钓的方式将神经导管成形模具顺轴向以1.2×10-3m/s的速度缓慢浸入液氮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185808.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冷却结晶精制L-脯氨酸的方法
- 下一篇:一种纱线疏导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