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链条炉燃烧优化控制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310174629.3 | 申请日: | 2013-05-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25820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31 |
发明(设计)人: | 于现军;周龙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和隆优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3N3/00 | 分类号: | F23N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96 北京市海***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链条 燃烧 优化 控制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链条炉控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链条炉燃烧优化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在用工业锅炉有五十万台左右,耗煤量占全国耗煤总量的30%左右,而这些工业锅炉中绝大部分采用的是链条炉。与其它炉型相比,链条炉操作简单、维修费用低,但也存在很多问题:热效率低、出力不足、浪费能源、污染环境,其主要原因是链条炉设计陈旧,监控手段不齐全,可操作性差,主要体现在送风系统采用两侧水平送风,只能自动调整总送风量,而炉内配风等精细操作需要靠人工完成。
针对链条炉实际运行现状,采用控制技术提高锅炉热效率显然是一个有效的手段。现有技术中通常根据烟气含氧量调整风煤配比的控制方法或系统来实现对链条炉的燃烧过程控制,多采用比值控制技术或模糊控制技术等,所涉及的技术只是通过调整送风总风量,获得一个合理的空气过剩系数,实现锅炉燃烧过程控制。然而,链条炉实际运行中,炉膛内部往往会出现燃烧不平衡的问题,如煤斗下煤不均,会造成左右炉排上煤层厚度不均,导致某侧燃烧不完全,现有技术无法自动对其进行有效控制,仍需要操作人员到现场进行查看和操作调整,调整不及时容易使锅炉热效率明显下降。
综上所述,现有技术仍旧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缺陷,因此开发本系统。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发明一种链条炉燃烧优化控制系统,解决因下煤不均匀造成的链条炉左右炉排燃烧不平衡问题,提高锅炉热效率,达到降低燃料消耗的目的。
一种链条炉燃烧优化控制系统,设有炉尾温差控制器、选择器A、选择器B、加法器、减法器、左侧风量手操器及执行器、右侧风操作器及执行器、炉尾左侧温度测量仪表、炉尾右侧温度测量仪表;其中左、右侧风量执行器安装在作为总风管道分支管道的风室两侧水平送风管道上,用于分别控制进入风室各侧的分总风量,炉尾左、右侧温度测量仪表分别安装在炉尾,分别检测炉排中线二侧排渣部位的温度。
炉尾左、右侧温度的差作为炉尾温差控制器的测量值,炉尾温差控制器采用PID算法,控制器的输出用于增加排渣温度高的一侧风量,并同等幅度减少排渣温度低的一侧风量,直至炉尾左、右温差进入一个合理的范围,风量是通过左、右侧风量执行器来调整的。
本发明有益之处在于:设置在炉尾的左、右侧温度测量仪表能够反映炉排中左右侧燃烧平衡状况,温度高的一侧代表燃料没有得到充分燃烧,为自动分配炉内送风提供了依据;通过调整左、右侧送风量,可实现链条炉燃烧优化控制。
附图说明
附图1为现场测控仪表布置图。
附图2为链条炉燃烧优化控制系统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炉尾温度测量仪表和左右侧风量执行器的布置位置如图1所示,左、右侧风量执行器安装在作为总风管道分支管道的风室两侧水平送风管道上,用于分别控制进入风室各侧的分总风量,炉尾左、右侧温度测量仪表分别安装在炉尾,分别检测炉排中线二侧排渣部位的温度。
链条炉燃烧优化控制系统框图如附图2所示。
△TLR是炉尾左、右侧温度的差作为炉尾温差控制器的测量值,△TLRSP是控制器的设定值,取值为0,炉尾温差控制器采用PID算法,比例P取值范围80~120,积分时间I取值范围,400~500,微分D取值范围10~20;死区取值范围为量程的1%~5%,当偏差进入死区时PID算法输出保持不变。
左侧风量手操器的输出OPL作为选择器A的输入1,选择器A的输出SELA作为选择器A的输入2;右侧风量手操器的输出OPR作为选择器B的输入1,选择器B的输出SELB作为选择器B的输入2。
RS是选择器A及选择器B的开关量输入变量,当左、右侧风量手操器全部为自动投运状态时,RS为ON,否则为OFF;当RS为ON时,选择器输出为选择器的输入2,否则选择器输出为选择器的输入1。
选择器A的输出SELA与炉尾温差控制器输出之和作为左侧风量手操器的输入,左侧风量手操器的输出OPL连接到左侧风量执行器;选择器B的输出SELB与炉尾温差控制器输出之差作为右侧风量手操器的输入,右侧风量手操器的输出OPL连接到右侧风量执行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和隆优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京和隆优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17462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