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株强毒迟缓爱德华氏菌疫苗株及其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310159240.1 | 申请日: | 2013-05-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55089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8-21 |
发明(设计)人: | 黄倢;谢国驷;王秀华;隋虎辰;杨春志;边慧慧;史成银;张庆利;许华;刘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12N1/20 | 分类号: | C12N1/20;A61K39/02;A61P31/04;C12R1/01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6071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株强毒 迟缓 爱德华 疫苗 及其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水产养殖动物的微生物学及免疫学领域,具体涉及一株迟缓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菌株1101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迟缓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由Hoshina(1962)首次从鳗鲡(Anguilla japanica)中分离,是革兰氏阴性短杆菌,菌体大小约1μm(直径)×2-3μm(长度),兼性厌氧,与鲇鱼爱德华氏菌(E.ictaluri)和保科爱德华氏菌(E.hoshinae)同属于肠杆菌科爱德华氏菌属。迟缓爱德华氏菌对多种鱼类具有致病性,已报道可感染的鱼类有: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鳗鲡(A.japonica)、鲻鱼(Mugil cephalus)、犁齿鲷(Evynnis japonica)、罗非鱼(Tilapia nilotica)、奇努克鲑鱼(Oncorhynchus tshawytscha)、红鲷(Chrysophrys major)、五条魳(Seriola quinqueradiata)、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鲤鱼(Cyprinus carpio)、海鲈(Morone saxatilis)、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胡鲶(Clarias batrachus)、锦鲤(Anabas testudineus)、欧洲鳗(Anguilla anguilla)、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丝足鱼(Trichogaster trichopterus)、地图鱼(Astronotus ocellatus)、剑尾鱼(Xiphophorushelleri)和斑马鱼(Danio rerio)等。该菌株另也有感染两栖类(蟾蜍、牛蛙等)、爬行类(蜥蜴、蛇、海龟、中华鳖等)、鸟类(企鹅、秃鹰、鸵鸟及一些水鸟等)、哺乳类(海狮、海牛、猪、狗、牛、猴子等)的报道。除以上动物外,该菌株可感染人类,引起人的肠胃炎、流行性腹泻和败血症等症状。该菌呈世界性分布,普遍存在于淡水和海水环境中,主要分布在中国、澳大利亚、日本、印度、以色列、马来群岛、美国、巴拿马等热带和亚热带国家和地区,该菌是当前水产养殖业中的有着极大危害的病原菌之一。以往采用抗生素和化学药物等方法进行预防或治疗,会带来诸多问题,如病原的耐药性、药物残留、食品安全及环境污染等问题。近年来,通过发展疫苗免疫技术为基础的综合防控技术体系来达到病害控制已被许多国家认可。
相对其他常规致病细菌,迟缓爱德华氏菌具有以下两个特点。首先,迟缓爱德华氏菌菌株的血清型众多,且目前对该病原的血清分型尚没有统一标准。Sakazaki(1967)等对256株迟缓爱德华氏菌的抗原结构进行了分析,认定有17个O抗原群和11个H抗原群。Park(1983)等对从鳗鱼中分离的445株迟缓爱德华氏菌进行了O抗原凝集分析,其中有270株被认为属于不同4个血清群,即A、B、C、D四个血清型,其中主要从肾脏中分离所得的血清型A的致病力最强。此外,迟缓爱德华氏菌是一种胞内寄生菌,已有报道证实该病原可在机体的上皮及巨噬细胞等细胞中生长并繁殖,具有多种逃避机体的免疫杀伤的性能(Janda等,1991和1995;Strauss等,1997等;Ling等,2000;Rao等,2001;Okuda等,2006)。以上两点,给该病原疫苗开发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多年来,科技工作者仍然做了大量的工作进行迟缓爱德华氏菌不同种类的疫苗的研究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外就开展了许多迟缓爱德华氏菌疫苗的研究工作,不同学者采用各自分离的迟缓爱德华氏菌菌株制备的灭活疫苗所产生的免疫保护力存在相当大的差异。Gutierrez和Miyazaki(1994)用福尔马林灭活的迟缓爱德华氏菌SH-89133菌株注射免疫日本鳗的相对保护率(RPS)仅为12.5-25%;Sun等(2011)报道用迟缓爱德华氏菌TX1菌株的福尔马林灭活疫苗免疫牙鲆的RPS只有33.3%;Hossain等(2011)进行多种灭活方法制备迟缓爱德华氏菌V-1菌株的免疫原性的比较,其中采用福尔马林灭活疫苗通过腹腔注射日本鳗后,其RPS为56%。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未经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15924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