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茉莉花愈伤组织诱导及继代保持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157607.6 | 申请日: | 2013-04-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38518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8-14 |
发明(设计)人: | 赖呈纯;刘波;朱育菁;甘煌灿;陈文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工程技术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H4/00 | 分类号: | A01H4/00 |
代理公司: | 福州市鼓楼区京华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5212 | 代理人: | 宋连梅 |
地址: | 350000 ***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茉莉花 组织 诱导 保持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植物组织培养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茉莉花愈伤组织诱导及继代保持的方法。
背景技术
茉莉花为木犀科素馨属(或茉莉属)亚热带常绿灌木。茉莉花树冠直立或半开展状,花冠白色,极芳香,花期较长;《本草纲目》中记载其花、叶、根均可入药,根能理气、活血、安神镇痛,花能开郁、辟秽,叶能消肿解毒,近代研究也表明,茉莉花根提取物具有抗心律失常、镇静催眠、抑制中枢神经系统、降低耗氧率等作用。其在盆栽观赏、园林绿化、花茶窖制、香料生产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因此,在我国茉莉花已渗透到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是我国既具观赏价值又具经济价值的重要园林花卉,也是中国的文化符号之一。然而,随着近年来茉莉花茶市场下滑,加上花色单一,致使茉莉花栽培面积大大缩水,为了茉莉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大力发展茉莉花新品种选育,但传统的育种方法对于茉莉花有很大局限性。另一方面,对于茉莉花的研究还主要集中在栽培加工技术和理化性质分析等前期研究方面,有关茉莉花生物技术研究还鲜见报道,虽然近年来茉莉花的组织培养有所报道,但相关的文献和研究还较少。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茉莉花愈伤组织诱导及继代保持的方法。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一种茉莉花愈伤组织诱导及继代保持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外植体处理:从生长健壮的母株上剪取当年生枝条或花器官,去除叶片后洗净、消毒,在无菌条件下切取长0.5cm的茎段或花器官组织作为接种的外植体;
(2)诱导培养:将外植体接种于诱导培养基中,并于温度23~25℃,光照强度1500~2000lx,每天光照12h的培养条件下培养30天,得初代愈伤组织;
(3)继代保持:将初代愈伤组织转接于继代培养基中,并于温度23~25℃,光照强度1500~2000lx,每天光照12h的条件下进行继代增殖培养,直至获得生长一致且生长旺盛的愈伤组织,同时用所述继代培养基长期保持愈伤组织。
进一步地,所述诱导培养基包括下述成分:MS培养基、6-苄氨基腺嘌呤2.0mg/L、α-萘乙酸0.2mg/L、蔗糖30g/L和琼脂粉6g/L;其中,各成分的浓度均以诱导培养基总溶液的体积为基准。
进一步地,所述继代培养基包括下述成分:MS培养基、6-苄氨基腺嘌呤2.0mg/L、α-萘乙酸0.2mg/L、蔗糖30g/L和琼脂粉6g/L;其中,各成分的浓度均以诱导培养基总溶液的体积为基准。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不仅能够快速获得大量茉莉花愈伤组织,且所获得的茉莉花愈伤组织具有高诱导效率及高质量的优点,同时可长期继代保持茉莉花愈伤组织,即具有旺盛的生长能力,从而为茉莉花生物技术和细胞培养生产次生代谢产物等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茉莉花愈伤组织诱导及继代保持的方法,
A.实验材料的选取与预处理
从生长健壮的茉莉花母株上剪取当年生枝条或花器官,去除叶片后放入加有洗涤剂的水中浸洗3~5min,再用自来水冲洗1~2h;然后移入超净工作台,将枝条置于适量的75%乙醇(v/v)中浸泡30s,再用0.1%HgCl2(w/v)消毒6~8min(花器官为6min),接着用无菌水冲洗3~4次。在无菌条件下切取长0.5cm左右的茎段或花器官组织作为接种的外植体。
B.启动培养:取所获得的茉莉花外植体,接种至诱导培养基中,并置于培养室中培养,7天后可见愈伤组织形成,30天左右长成初代愈伤组织;其中,培养条件为温度23~25℃,光照强度1500~2000lx,每天光照12h;
所述诱导培养基包括下述成分:MS培养基、6-苄氨基腺嘌呤2.0mg/L、α-萘乙酸0.2mg/L、蔗糖30g/L和琼脂粉6g/L;其中,各成分的浓度均以诱导培养基总溶液的体积为基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工程技术研究所,未经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工程技术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15760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