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采用滚筒管板式烘丝机降低卷烟H值的烘丝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132229.6 | 申请日: | 2013-04-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84302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11 |
发明(设计)人: | 寇明钰;李东亮;冯广林;倪碧波;薛芳;吴艳 | 申请(专利权)人: | 川渝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A24B3/04 | 分类号: | A24B3/04 |
代理公司: | 成都信博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51200 | 代理人: | 舒启龙 |
地址: | 610017 四川省成都市龙泉***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采用 筒管 板式 机降 卷烟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卷烟减害领域,涉及一种降低卷烟H值的方法,具体涉及一种通过调整烘丝设备的工艺参数来降低卷烟H值的方法。
背景技术
吸烟有害健康己经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公认,世界卫生组织、许多国家政府和各种反吸烟团体的推动下,全球的反吸烟运动日益高涨,烟草行业受到的社会压力越来越大。我国政府已签署的《烟草控制框架公约》中规定我国政府要制订出更为严厉的“控烟”法律法规,促使卷烟生产企业在降低卷烟焦油释放量的同时,更要严格控制卷烟烟气中主要有害成分的释放量。为减少吸烟者可能遭受的风险,国家烟草专卖局建立了科学、完善、全面的卷烟危害性评价方法,以此来引导烟草行业研发和生产低危害卷烟产品。卷烟危害性评价方法是将卷烟烟气中CO、HCN、NNK、NH3、苯并[a]芘、苯酚、巴豆醛7种有害成分作为表征卷烟主流烟气生物危害性的重要指标,通过检测和计算七种有害成分含量得出卷烟危害性评价指数H值来衡量卷烟的安全性。
卷烟危害性评价指数H值的计算公式为:
公式中:
H为卷烟危害性评价指数;
XCO为卷烟主流烟气中CO释放量实测值,mg/cig;
XHCN为卷烟主流烟气中HCN释放量实测值,μg/cig;
XNNK为卷烟主流烟气中NNK释放量实测值,ng/cig;
XNH3为卷烟主流烟气中NH3释放量实测值,μg/cig;
XB[a]P为卷烟主流烟气中苯并[a]芘释放量实测值,ng/cig;
X苯酚为卷烟主流烟气中苯酚释放量实测值,μg/cig;
X巴豆醛为卷烟主流烟气中巴豆醛释放量实测值,μg/cig。
CCO、CHCN、CNNK、CNH3、CB[a]P、C苯酚、C巴豆醛分别为全国卷烟主流烟气中释放量加权平均值。
目前,对低H值卷烟的研究主要是烟叶原料、辅助材料方面,而从卷烟加工工艺的角度鲜见报道。中国专利ZL201010288196.0公开了一种降低H值的卷烟加工工艺方法,从微波松散、松散回潮和HT+烘丝三个工序分别进行工艺参数优化,均达到降低卷烟H值的目的,从而达到优化整个制丝工艺参数而降低H值的目的,专利中烘丝段采用的是滚筒薄板式烘丝机,未对其它类型的烘丝设备进行限定。烘丝是卷烟生产的关键工序,烘丝工艺参数会对烘后叶丝物理、感官和化学质量产生重要影响,是制丝工艺研究的重点。
在实现本发明过程中,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中存在如下技术问题:
1、各研究机构忽略了特定烘丝设备工艺参数对H值的影响;
2、不同烘丝设备对卷烟H值影响差异巨大;
3、由于烟草制品的特殊性,对烘丝出口水分有严格的要求,一般为12%±0.5%,在保证设备安全运行和产品可用性前提下,只能选取组合参数在各自可调范围内进行控制,且确定一个参数组合需要经过大量的研究实验;
4、生产试验成本大,一次试验仅原材料投入5-8吨,成本40万以上,且在试验过程中需要保障产品不能成为废品,增加了获取试验数据的难度;
5、通过调整烘丝工艺的参数来降低有害气体释放量,使降害效果达到最佳的同时,还要保证卷烟的感官质量保持在较高水平难度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采用滚筒管板式烘丝机,通过调整卷烟制丝工艺的烘丝工序,降低卷烟H值,同时还要保持卷烟感官质量稳定。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提供一种采用滚筒管板式烘丝机降低卷烟H值的烘丝方法,具体的工艺参数如下:
1)、HT入口来料水分:20%;
2)、HT蒸汽压力:0.1MPa;
3)、热风温度:89.6℃;
4)、热风风门开度为68.5%,排潮风门开度为30%;
5)、烘丝筒转速:13rmp。
HT为采用隧道式叶丝增温增湿机进行的叶丝增温增湿工序。
在烘丝工序应用以上相应的优化工艺参数组合,可以有效降低所制得卷烟产品烟气中H值同时保持卷烟感官质量稳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川渝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川渝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13222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