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战斗部毁伤效能评估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310124378.8 | 申请日: | 2013-04-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77191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26 |
发明(设计)人: | 王树山;王新颖;徐豫新;马峰;魏继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F19/00 | 分类号: | G06F1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11120 | 代理人: | 李爱英;杨志兵 |
地址: | 10008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战斗 毁伤 效能 评估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战斗部毁伤效能评估方法,属于毁伤理论分析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战斗部属于兵器科学与技术的毁伤理论与技术范畴,作为武器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战斗部对整个武器系统的作战效能具有决定性影响,直接关系到武器系统实战效果和任务使命的完成。战斗部毁伤效能是战斗部对目标毁伤能力的综合体现,是毁伤技术总体水平的核心反映和评定依据。对于广义的毁伤评估来说,可分别从目标和战斗部两个基点出发开展研究,其中前者可称为目标毁伤评估,体现为目标易损性,注重毁伤元作用下目标的毁伤响应规律;后者是指战斗部毁伤效能评估,关注战斗部对目标的综合毁伤能力。从战斗部毁伤效能评估的角度看,目前尚未真正建立统一公认的量化描述战斗部综合毁伤能力的归一化指标和战斗部毁伤效能量度表征方法;现有战斗部毁伤效能评估方法不尽科学和合理,有待于深化完善和统一规范,基于毁伤效能的战斗部威力试验考核方法有待于建立和发展。
战斗部毁伤效能从其威力性能上得到一定程度的体现,表现为威力参数的集合,如破片杀伤战斗部包括破片质量(形状)、数量、初速、飞散角等,将其写成数学形式为
C={m,N,v0,Φ,…} (1)
式中:C表示威力;m,N,v0,Φ分别表示破片质量、数量、初速和飞散角等。
显而易见,简单通过战斗部的威力性能和威力参数集合的形式难以表征战斗部毁伤效能,首先各威力参数相对独立,简单集合的形式无法直观反映战斗部固有毁伤能力并实现综合评定;另外只从战斗部自身考虑,不与目标相联系,无法反映战斗部对目标的毁伤结果并进行量化表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战斗部毁伤效能评估方法,该方法适用于常规战斗部的动态和静态毁伤效能评估。
实现本发明的目的的技术解决方案为:
一种战斗部毁伤效能评估方法,具体过程为:计算战斗部的毁伤幅员,计算战斗部单发毁伤概率,根据所计算的毁伤幅员和单发毁伤概率评估出战斗部的毁伤效能;
所述计算战斗部的毁伤幅员的具体过程为:
步骤101、获取目标的毁伤律p(k);
步骤102,利用加权平均的方法求出毁伤元参量平均值其中ki为第i个毁伤元的参量;
步骤103、根据战斗部的静态威力参数计算其毁伤作用场中各点的静态威力参数C(x,y,z);
步骤104、根据毁伤元参量平均值与静态威力参数C(x,y,z)求解毁伤元的球面密度a(x,y,z);
并根据所述球面密度a(x,y,z)求解毁伤作用场中各点的目标毁伤概率p(x,y,z);
p(x,y,z)=1-e1-a(x,y,z)S (4)其中S为目标沿炸点方向的投影面积;
步骤105、根据所述毁伤率p(x,y,z)计算战斗部的毁伤幅员Es;
Es=∫∫∫p(x,y,z)dxdydz (5)。
有益效果
(1)本发明综合考虑了战斗部毁伤威力和目标易损性对毁伤效能的共同作用,这样使得评价的结果准确性更高。
(2)本发明作为静态毁伤效能表征的毁伤幅员的概念,对应不同的战斗部毁伤作用场结构,其表征有一定的通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战斗部毁伤效能评估基本原理框架示意图。
图2是毁伤幅员解算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战斗部毁伤效能评估研究具有系统和综合属性,战斗部毁伤效能反映的是毁伤元对目标作用以及整个毁伤元作用场对目标整体毁伤效应的综合结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理工大学,未经北京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12437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
G06F 电数字数据处理
G06F19-00 专门适用于特定应用的数字计算或数据处理的设备或方法
G06F19-10 .生物信息学,即计算分子生物学中的遗传或蛋白质相关的数据处理方法或系统
G06F19-12 ..用于系统生物学的建模或仿真,例如:概率模型或动态模型,遗传基因管理网络,蛋白质交互作用网络或新陈代谢作用网络
G06F19-14 ..用于发展或进化的,例如:进化的保存区域决定或进化树结构
G06F19-16 ..用于分子结构的,例如:结构排序,结构或功能关系,蛋白质折叠,结构域拓扑,用结构数据的药靶,涉及二维或三维结构的
G06F19-18 ..用于功能性基因组学或蛋白质组学的,例如:基因型–表型关联,不均衡连接,种群遗传学,结合位置鉴定,变异发生,基因型或染色体组的注释,蛋白质相互作用或蛋白质核酸的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