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渗透能发电的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310120190.6 | 申请日: | 2013-04-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72189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26 |
发明(设计)人: | 刘必前;任晓灵;杨海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刘必前 |
主分类号: | C02F9/02 | 分类号: | C02F9/02;B01D61/58;C02F103/0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190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渗透 发电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渗透能发电的装置,是采用自制正渗透膜及膜组件发电的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能源与环境问题逐渐加剧,绿色能源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1954年,R.E.Pattle率先提出了盐度差能源的概念,也称之为渗透能;据统计,全球的渗透能大约1655TWh/年。目前能够将渗透能提取出来的技术主要有两种:基于渗透原理的减压渗透和利用透析原理的反电渗析,近来欧洲及美国正在对减压渗透发电进行深入的研究。
渗透能发电是根据大自然不断寻求平衡的法则,利用液体的不同浓度来产生电力,是继风力、太阳能发电之后又一新型的环保发电技术,且不受天气的影响。减压渗透发电原理为:当海水和淡水分别流过半透膜的两侧时,淡水就会在渗透压的作用下透过半透膜到达海水侧,并使得海水侧压力升高,通过能量转换装置可以将大量的混合自由能转变为电能。
膜分离技术是一种高效的分离、浓缩、提纯及净化技术,在近年来发展迅速,已在化工、生物、医药、食品、环境保护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与蒸馏、蒸发、结晶等常规分离方法相比,膜分离具有能耗低、过程简单、环境友好等优点,被列为21世纪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之一。目前膜分离技术包括微滤、超滤、纳滤、反渗透、正渗透、电渗析、气体分离膜等,其中应用于海水淡化的正渗透过程具有能耗低和抗污染等特点,应用前景十分广阔。正渗透是指水或其它溶剂透过天然或人造的半透膜,由低溶质浓度侧传递到高溶质浓度侧的过程,是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一种物理现象,近年来,正渗透技术在国内外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相关的研究和应用快速发展。
本发明提供一种利用渗透能发电的装置,本实验室自制正渗透膜是该装置膜组件的核心,其性能直接关系发电效率,本装置的膜组件有效的消减了浓差极化,提高了发电效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利用渗透能发电的装置,是采用自制正渗透膜及膜组件发电的装置。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利用渗透能发电,其装置主要由膜组件,压力交换器,发电机构成,其特征在于海水经输送泵(1)进入压力交换器升压,而后经压缩泵(3)调至所需压力进入膜组件的微滤膜(4)管程,然后海水在压差作用下透过微滤膜(4)进入膜组件壳程;同时将淡水经输送泵(5)引入膜组件的渗透膜(7)管程内,淡水在海水渗透压的作用下透过渗透膜进入膜组件壳程;通过流量调节阀(8),壳程内的高压稀释海水一部分进入压力交换器用于压力交换,另一部分进入管路(10)内用于发电。
所述的膜装置壳程流动的是仍具有较高渗透压的高压稀释海水,海水操作压力不得高于渗透压,以使得淡水不断从低压侧进入高压侧海水。
所述的膜组件由中空纤维正渗透膜和中空纤维微滤膜并联组成,可有效消减浓差极化现象。
所述的发电后稀释海水的压力为常压。
所述的进入压力交换器的高压稀释海水经压力交换后压力为常压
所述的发电量与膜性能密切相关,膜渗透通量越高,盐截留率越高,发电效率越高。
所述的管路(10)内高压稀释海水的压力越高、流量越大,则发电量越大;压力高往往导致正渗透过程的推动力减小,则流量减小;所以该装置中管路(10)内的高压稀释海水的压力和流量是负相关关系,实验条件需要根据膜性能进行优化已达到最优发电。
本发明提供一种利用渗透能发电的装置,正渗透膜是该装置的核心,其性能直接关系发电效率,本装置的膜组件具有消减浓差极化功效,提高了发电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渗透能发电装置图。
图中:(1)-海水输送泵;(2)、(8)、(9)-流量调节阀;(3)-压缩泵;(4)-微滤膜;(5)-淡水输送泵;(6)-流量计;(7)-正渗透膜;(10)-管路;箭头方向为液体流动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以实施例具体说明与本发明有关的实施方案,仅仅是用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案的有限例子,并不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本发明的全部范围体现在前面的各项权利要求中。
实施例1
参见图1,正渗透膜(7)采用自制的正渗透膜,其面积10m2;海水盐质量浓度为3%、流量为200L/h。调节流量控制阀至水流(10)的流量为200L/h,水流(10)的压力为1MPa,功率相当于50J/s;泵总能耗功率为15W。
实施例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刘必前,未经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刘必前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12019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远程遥控报警装置
- 下一篇:一种头部粗细可调的管道疏通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