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防后车追尾的预警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310118999.5 | 申请日: | 2013-04-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98716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10 |
发明(设计)人: | 康凯;刘利;乔军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8G1/16 | 分类号: | G08G1/16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3 | 代理人: | 黄灿;安利霞 |
地址: | 101300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防后车 追尾 预警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提醒后方车辆保持安全车速和车距的防后车追尾预警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汽车保有量不断增加,其在给人类社会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造成交通事故逐年上升的事实。根据中国公安部发布的统计数据,2011年全国共接报涉及人员伤亡的道路交通事故210812起,共造成62387人死亡,交通事故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第一公害。
在各种类型的交通事故中,追尾事故是交通事故的主要形式之一。当两辆机动车处于同向行驶的状态时,后方车辆有责任根据车速与前车保持一个安全的距离,但在实际行驶中,后方车辆可能因判断不准确、盲目自信、注意力分散、雨雾天气、前车故障降速等等各种原因而导致追尾。
另据研究表明,如果驾驶员有0.5秒的额外警告时间,大约60%的追尾事故是可以避免的,而提前1秒的警告则会避免90%的追尾事故。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防后车追尾的预警系统,用于对后方车辆的车速、车距进行预警、提醒,以提高本车的主动安全性能。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提出一种防后车追尾的预警系统,包括安装在当前车辆上的信号采集机构、数据处理机构、及预警执行机构;
所述信号采集机构用于向后方发出探测波,并接收后方车辆反射回的探测波,由此监测后方车辆与当前车辆的相对速度和两车距离;
所述数据处理机构与所述信号采集机构连接,并基于所述信号采集机构反馈的所述相对速度和两车距离根据预设条件判断后方车辆与当前车辆之间是否存在追尾危险;
所述预警执行机构与所述数据处理机构连接,并基于所述数据处理机构反馈的判断结果来执行对后方车辆和/或当前车辆的司机的预警。
上述防后车追尾的预警系统中,所述信号采集机构包括激光发射和接收单元、或者超声波发射和接收单元、或者红外线发射和接收单元、或者毫米波发射和接收单元,所述探测波相应地为激光、或者超声波、或者红外线、或者毫米波的形式。
上述防后车追尾的预警系统中,所述预警执行机构包括设于当前车辆尾部的外置警示灯和/或设于当前车辆内部的内置警示灯,所述外置警示灯用于执行对后方车辆的司机的预警,所述内置警示灯用于执行对当前车辆的司机的预警。
上述防后车追尾的预警系统中,所述外置警示灯设于所述当前车辆的后品牌标位置处或后保险杠上,或者集成在所述当前车辆的高位制动灯总成内。
上述防后车追尾的预警系统中,所述内置警示灯设于所述当前车辆的仪表盘上。
上述防后车追尾的预警系统中,所述预警执行机构还包括设于当前车辆仪表盘上的提示音输出机构,执行对当前车辆的司机的预警。
上述防后车追尾的预警系统中,还包括手动或自动开关机构,用于控制所述预警系统的运行和停止。
本发明提供的防后车追尾预警系统,基于以上配置而具有下述优点:
(1)能够提醒后方车辆车距过小,需要保持安全车距;
(2)能够提醒本车驾驶员后方有车处于不安全距离,尽量避免急刹车等行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防后车追尾预警系统的实施例方框图;
图2为图1实施例中的数据采集机构的应用示意图;
图3为图1实施例中的预警执行机构应用于车外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虚线框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5为图1实施例中的预警执行机构应用于车内的示意图;
图6为示出图1实施例的执行逻辑的流程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1:信号采集机构; 12:数据处理机构; 13:预警执行机构;
14:手动或自动开关机构;
21:当前车辆; 22:后方车辆; 23:发出的探测波; 24:反射的探测波;
31:后品牌标位置; 32:后保险杠; 34:左后组合灯; 35:右后组合灯;
33:高位制动灯总成; 331:高位制动灯; 332:外置警示灯;
51:行车电脑显示屏。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11899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