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金属微针阵列柔性贴片、经皮给药器件及经皮给药贴片有效
申请号: | 201310097164.6 | 申请日: | 2013-03-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03072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17 |
发明(设计)人: | 岳瑞峰;王燕 | 申请(专利权)人: | 清华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M37/00 | 分类号: | A61M3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韩国胜 |
地址: | 100084 北京市海***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金属 阵列 柔性 器件 药贴片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美容器械和医药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金属微针阵列柔性贴片、经皮给药器件及经皮给药贴片。
背景技术
经皮给药系统又称经皮治疗系统,是指药物以一定的速率通过皮肤经毛细血管吸收进入体循环而产生药效的一类制剂。与传统的给药方式相比,经皮给药有许多优点:可产生持久、恒定和可控的血药浓度,使因为体内新陈代谢迅速而半衰期很短的药物活性明显提高,避免了肝脏的首过效应与胃肠道因素的干扰,将毒副作用降到最小;具有无痛、无创或微创性,患者可自己用药,也可随时中断给药,使用方便。虽然经皮给药非常诱人,但是当前进入世界经皮给药市场的药物只有二十余种,这主要是因为皮肤角质层的阻挡作用导致绝大多数药物的经皮渗透速率太低,不能满足治疗的需要。现在能够经皮给药的药物受到许多限制,例如分子量小于500D、高脂溶性、熔点小于150℃、治疗剂量小于20毫克/日等,高分子以及极性药物难以实现被动经皮给药。
为了增加皮肤的渗透性,人们采用了化学促渗剂、离子电渗法和电致孔法等多种方法。这些方法对所传输的药物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局限性,有些可能还会引起较大的毒副作用。1998年,美国Prausnitz教授课题组首先将微型实心硅针阵列用于经皮给药领域,发现其可以将生物高分子模型药物钙黄绿素的经皮渗透性提高4个数量级,从此在国际上掀起了微针经皮给药研究的浪潮。通过按压微针阵列的施针方式能够瞬间在皮肤角质层和表皮层产生大量微米量级大小的孔道来明显提高药物的渗透性,理论上应该适用于包括生物大分子药物在内 的任何药物而不受分子量大小、药物极性、熔点等的限制。由于微针锋利短小、给药部位在体表并没有触及神经组织和血管,因此不会产生疼痛和出血现象;采用微针给药不需要专业人员进行操作,使用灵活方便,可随时中断给药,所以更容易被患者所接受。
与经皮给药同理,由于角质层的阻挡作用,采用一般传统的方法使用美容护肤品,其中的绝大部分活性养分难以进入活性表皮层和真皮层,所以美容效果并不显著。如果将表面涂敷有美容护肤品的微针阵列刺入皮肤,或微针阵列刺入皮肤后移开再涂敷美容护肤品,均会明显提高活性养分穿越角质层进入表皮层及真皮层细胞的渗透能力,从而显著提高美容养颜效果。
制造微针的材料有聚合物、单晶硅和金属等。现有聚合物微针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材料强度不够,不易刺穿皮肤的致密角质层;虽然已能批量制造单晶硅针,但其易脆断、成本很高,且硅还不属于常规的医用材料;长期以来,人们一直采用金属制造针灸针或注射针头,其使用的安全性毋庸置疑。目前,已经报道了一些金属微针阵列结构,其主要是在同一块金属基片上制造出微针阵列,微针与基片垂直或共面。由于采用金属基片的微针阵列结构质地较硬,而人的皮肤较软,二者不易在身体的贴合部位紧密接触,必将导致相当多的微针悬在空中而无法刺入皮肤,经皮的实际给药量难以准确控制,从而对疗效产生严重影响。另外,如何在纤细短小的微针上覆盖尽可能多的药物且在刺入皮肤过程中不会脱落,这无疑也是实用中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
发明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是实现金属微针阵列贴片能够随贴合部位的皮肤形状而发生变化,保证所有微针都能够刺入皮肤,提高使用的舒适性;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高金属微针阵列贴片在多个给药区域 轮换施针的便利性。
(二)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金属微针阵列柔性贴片,所述贴片包括柔性衬底,以及至少两个按一定间距排列并固定在所述柔性衬底表面或部分嵌入在所述柔性衬底内的金属微针模块;所述金属微针模块是边缘具有凸出微针的金属薄片,或是固定在针座上且边缘具有凸出微针的金属薄片,或是固定在针座上的分立的金属微针;所述微针与柔性衬底表面垂直,且所述微针的针尖向外凸出;所述微针为实心或空心的金属微针。
其中,所述微针用于刺入的凸出部分的长度为10微米~1500微米,微针的外径或宽度为10微米~1000微米,所述金属薄片的厚度为5微米~800微米。
其中,所述微针的针尖端部具有刺入后防止其自动退出的矛尖状结构,所述矛尖状结构包括凸出微针侧壁的卡凸。
其中,所述针座为长方体或多面体状,至少在其一个侧面固定所述金属薄片或固定所述分立的金属微针。
其中,所述微针上具有穿孔和/或沟槽,当所述微针上具有沟槽时,所述沟槽沿所述微针的长度方向设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清华大学,未经清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9716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湿度控制装置
- 下一篇:网间协同的方法、协同节点和网络侧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