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屏蔽双绞线RLCG模型及其传输特性的计算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093202.0 | 申请日: | 2013-03-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26166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31 |
发明(设计)人: | 汪清;张傲;陈立刚;侯永宏;雷建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R27/02 | 分类号: | G01R27/02;G01R27/26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北洋有限责任专利代理事务所 12201 | 代理人: | 杜文茹 |
地址: | 300072***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屏蔽 双绞线 rlcg 模型 及其 传输 特性 计算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屏蔽双绞线。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1553B屏蔽双绞线的屏蔽双绞线RLCG模型及其传输特性的计算方法。
背景技术
电信号的传输是主要的信号传输形式之一,目前航空机载高速数据信号的接入主要基于1553B总线系统上的数字式时分制多路数据传输技术。这是因为早期机载电子设备的设计与安装覆盖范围广泛,综合投资无法估量,充分利用已有的1553B总线系统来提供新的高速数据接入服务,不仅可以减少投资,而且便于成熟技术的延续和拓展(参见:Dennis J.Rauschmayer,杨威,ADSL/VDSL原理,人民邮电出版社,2001.ISBN 7-115-09153-6/TP·2108)。同时,早期在军用机载设备上的成功运用,使得1553B总线在机载/弹载/舰载综合火力控制系统、人造卫星等军事平台上进行了广泛的推广,对于这些不同的运用载体,需要在设计过程中灵活、方便地对信道的传输特性进行准确预测,从而保证数据传输质量(参见:寻建晖.1553B总线系统的建模与仿真[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此外,新的应用需要更高的带宽资源,适用于长距离、大容量的光纤通信的发展,对基于屏蔽双绞线的1553B总线系统提出了更高的速率要求,而为解决信道扩容过程中的所遇到的多径、串扰等问题也需要清楚地了解信道特性。可见,实现1553B总线系统的灵活设计和运用、完成整个总线系统数据速率的提升,都迫切需要对1553B总线系统的信道传输特性进行准确地描述。
屏蔽双绞线是1553B总线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输特性的分析方法有很多种,如应用在HSPICE中的W-element模型法和TLM法(Transmission Lines Matrix)法(参见:T.Starr,J.M.Cioffi and P.J.Silverman,Understanding Digital Subscriber Line Technology[M],Prentice Hall,Upper Saddle River,NJ,1999)。此处介绍的RLCG参数法是用电阻R、电感L、电容C、电导G的分布参数矩阵和电报方程来描述单位长度屏蔽双绞线的传输特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通过1553B屏蔽双绞线已知的结构参数和材料特性,便可以得到传输线的RLCG参数,并准确地获得屏蔽双绞线的传输特性,进而给出屏蔽双绞线信道模型的屏蔽双绞线RLCG模型及其传输特性的计算方法。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屏蔽双绞线RLCG模型,将屏蔽双绞线的屏蔽层作为第三根导体,并将该第三根导体作为屏蔽层内两根铜导线的参考,则单位长度dx上屏蔽双绞线RLCG模型包括:第一根铜导线、第二根铜导线和屏蔽层,所述的第一根铜导线上依次串接有电阻R1dx和电感L11dx,所述的第二根铜导线上依次串接有电阻R2dx和电感L22dx,所述的屏蔽层上有电阻R0dx,在第一根铜导线和第二根铜导线之间连接有电感L12dx,第一根铜导线与第二根铜导线之间分别连接有电容C12dx和电导G12dx,第一根铜导线与屏蔽层之间分别连接有电容C11dx和电导G11dx,第二根铜导线与屏蔽层之间分别连接有电容C22dx和电导G22dx,其中,所述的第一根铜导线的输入电流为I1(x),输入电压为V1(x),输出电流为I1(x+dx),输出电压为V1(x+dx);所述的第二根铜导线的输入电流为I2(x),输入电压为V2(x),输出电流为I2(x+dx),输出电压为V2(x+dx);所述的屏蔽层(2)的输入电流为输出电流为
一种基于屏蔽双绞线RLCG模型的屏蔽双绞线传输特性的计算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根据屏蔽双绞线RLCG模型设定RLCG参数矩阵的形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大学,未经天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9320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