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主动式油水隔离水下储油舱无效
申请号: | 201310085390.2 | 申请日: | 2013-03-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58956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19 |
发明(设计)人: | 徐兴平;张棣;蒋文春;于舰;王雷;张辛;蔡慧;董薇;杜翠国;洪克东;修德欣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主分类号: | B65D88/78 | 分类号: | B65D88/7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6580 山东省青***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主动 油水 隔离 水下 储油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海洋石油开发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新型主动式油水隔离水下储油舱,能够靠舱内部件的动作主动地实现进油/排油工艺。
背景技术
目前,水下储油的海底油罐主要有倒盘形海底油罐、混凝土重力式储油平台和美国军方的可潜式水下储油系统三种形式,水下储油技术主要有油气置换、油水置换两大类。油气置换方式很难控制原油的蒸发损耗,而且不利于储罐在水下的稳定性,油水置换工艺中的很多问题也都有待研究。大连理工大学名称为“贮存高凝原油的油水置换工艺”的专利(专利公开号为CN85102598)是我国最早的油水置换研究,属油水直接接触,长期使用将很难避免海水污染。中石化胜利石油管理局钻井工艺研究院申请了一种名称为“隔离式油水置换水下储罐”的专利(专利公开号为CN2818385Y),在原油与海水之间增加一层油水隔离布以解决海水污染的问题。油水置换工艺需要依靠外部平台提供的油泵,而且无法控制油水隔离膜的运动形态。
发明内容
为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新型的主动式油水隔离水下储油舱,靠舱内部件的动作主动地实现进油/排油工艺。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主动式油水隔离水下储油舱,包括外层舱、内层舱、隔离层,进水管线、进油管线、出油管线、出水管线、液压缸、钢桩、液压站;其特征在于:内层舱通过加强筋连接到外层舱上;隔离层连接到内层舱竖向中部,隔离层把内层舱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为储油舱,下部为储水舱;进水管线、出水管线穿过外层舱与内层舱底部相连,即与储水舱相连;进油管线、出油管线穿过外层舱与内层舱顶部相连,即与储油舱相连;外层舱的底部设有钢桩,钢桩内设有液压缸,液压缸的缸体同时与外层舱、内层舱固定连接,液压缸的活塞杆与隔离层相连接;外层舱、内层舱之间设置液压站,液压站与油缸之间通过液压管线相连;通过液压缸的动作驱动主隔离板上下运动,使储油舱内隔离板上下两侧的压力发生变化,以实现储油舱收发油。
优选地,隔离层包括一个主隔离板、四个副隔离板与四个复合隔离膜;主隔离板为整块正方形钢板;四个副隔离板连接在主隔离板的四周,副隔离板的一端通过铰链与主隔离板的边缘相连接,副隔离板的另一端通过铰链连接到内层舱中部,副隔离板的四块钢板相互之间均可自由转动,以保证主隔离板能够上下自由运动;复合隔离膜形状为等腰三角形,复合隔离膜的两腰分别与副隔离板的端部相连,复合隔离膜的底边与内层舱的中部相连。
优选地,外层舱的底部设有四根钢桩,每根钢桩内设有液压缸,外层舱、内层舱之间的四个角部均设置液压站,每个液压缸配有一套液压站,液压站与油缸之间通过液压管线相连,液压站由水面控制设备控制,使所有液压缸的动作同步。
优选地,每个副隔离板由四块钢板通过铰链连接而成,副隔离板的四块钢板相互之间均可自由转动,以保证主隔离板能够上下自由运动。
优选地,主隔离板与副隔离板的上表面铺设一层防水、防油、耐老化的聚酯材料层。
优选地,复合隔离膜为三层结构,上下两层是聚酯材料层,中间层是尼龙材料层。
优选地,内层舱舱壁外布置保温层。
优选地,外层舱采用钢制结构,水平向为正方形,竖向为矩形,外层舱的内、外表面均涂防腐涂层。
优选地,内层舱采用钢制结构,水平向为八边形,竖向为六边形,内层舱的内、外表面均涂防腐涂层。
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采用液压缸驱动主隔离板在储油舱内上下运动,通过储油舱内的压力变化实现储油舱的收发油工艺,不需要在上部平台设置油泵,而且隔离板和柔性隔离材料的可靠性和保温效果较好;通过置于储油舱底部的钢桩,增加储油舱在海底的稳定性,同时液压缸的大部分缸体位于钢桩内。
附图说明
图1是主动式水下储油舱中部竖直方向剖面示意图;
图2是主动式水下储油舱内层舱舱顶水平剖面示意图;
图3是主动式水下储油舱内层舱舱底水平剖面示意图;
图4是隔离层结构示意图;
图5是副隔离板结构示意图;
图6是复合隔离膜结构示意图;
图7是储油舱储满油、排空水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储油舱储满水、排空油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外层舱,2、内层舱,3、主隔离板,4、副隔离板,5、进水管线,6、进油管线,7、出油管线,8、出水管线,9、液压缸,10、钢桩,11、液压站,12液压管线,13、复合隔离膜,14、聚酯材料层,15、尼龙材料层,16、铰链,17、保温层,18、加强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未经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8539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