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聚四氢呋喃单醇及二醇混合物的聚合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081181.0 | 申请日: | 2013-03-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14667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24 |
发明(设计)人: | 易杰;施可彬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三隆新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G65/28 | 分类号: | C08G65/28 |
代理公司: | 杭州杭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9 | 代理人: | 俞润体;金磊 |
地址: | 311209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聚四氢 呋喃 混合物 聚合 方法 | ||
1.一种聚四氢呋喃单醇及二醇混合物的聚合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方法包括:
a.向R1反应釜内投入杂多酸,杂多酸控制在反应釜容积的1-40%,向反应釜R1内通过管道L1加入含水量为0.01-1%的四氢呋喃,控制杂多酸催化剂的体积占整个反应体系的10%-70%,打开搅拌器E1,使杂多酸催化剂在搅拌器的作用变成准流体,在反应釜内形成明显的有机相和催化剂相,并检测有机相的水含量,不断通入四氢呋喃,调节有机相的水含量在0.3-0.8%;
b.待调节水分含量合格后,通过管道L1加入含环氧烷类物质、或醇类物质、或醇/胺类物质的四氢呋喃1-10%(此处的1-10%指的是什么,四氢呋喃占和物质的1-10%),其中环氧烷类物质含水量0.1-0.3%,醇类物质含水量0.02-0.1%,醇/胺类物质含水量0.03-0.5%,控制流速,使常压下反应釜体积与管道L1流量的比值在0.5-25,反应物料在物料输送泵P2的作用下经过管道L2输送到催化剂沉降罐V1,反应物料在沉降槽内静置沉降分为上下层后,下层的杂多酸催化剂相在物料输送泵P1的作用下通过管道L3返回反应釜R1循环使用,控制管道L2的流量等于管道L1和L3的流量之和,控制V1的液位处在50%-95%之间;
c.在V1分层的上层物料含有四氢呋喃、聚四氢呋喃及其四氢呋喃的共聚物、少量水分及一定量的杂多酸催化剂,以上物料通过L3输送到萃取反应釜R2,同时通过管道L4加入萃取剂,萃取反应结束后,萃取釜内的物料就分为上层的有机相和下层的催化剂相,上层的有机相包括微量的催化剂、一定量的水分、四氢呋喃、聚四氢呋喃及其共聚物以及萃取剂,下层的催化剂相包括大部分的催化剂、部分聚四氢呋喃及其共聚物、少量水分及四氢呋喃,催化剂返回反应釜循环利用;
d.萃取后的上层清液在物料输送泵P3的作用下输送到共沸蒸馏塔T1,在共沸蒸馏塔除去大部分的萃取剂及四氢呋喃,在除去了大部分萃取剂及四氢呋喃后,将剩余的物料输送到刮膜蒸发器,经过刮膜蒸发器后,成品聚四氢呋喃单醇和聚四氢呋喃二醇从刮膜蒸发器底部收集得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四氢呋喃单醇及二醇混合物的聚合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杂多酸催化剂为磷钨杂多酸催化剂,杂多酸催化剂中的Al含量为0-2ppm,Fe含量为0-3ppm,Cu含量为0-2ppm,Na含量为0-30ppm,并且杂多酸催化剂含1mol/L或更少的游离磷酸根,除钨以外的其他的金属离子为0-50ppm,杂多酸催化剂纯度大于96%。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四氢呋喃单醇及二醇混合物的聚合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四氢呋喃的纯度大于99.95%,醇/胺类物质的纯度大于99.5%,环氧烷类物质的纯度大于99%。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四氢呋喃单醇及二醇混合物的聚合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环氧烷类为环氧乙烷、环氧丙烷、环氧戊烷中的至少一种。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四氢呋喃单醇及二醇混合物的聚合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醇/胺类物质为乙醇胺,异丙醇胺中的至少一种。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四氢呋喃单醇及二醇混合物的聚合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成品聚四氢呋喃单醇和聚四氢呋喃二醇分子量为500-3500可调,其中聚四氢呋喃二醇含量为5-99%可调,以醇/胺封端的聚四氢呋喃含量约5-99%。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聚四氢呋喃单醇及二醇混合物的聚合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聚合物的分子量为1000±50、1300±50、1500±50、1800±50、2000±50或3000±50。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四氢呋喃单醇及二醇混合物的聚合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萃取剂为含4-12个饱和碳原子的饱和烃类。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四氢呋喃单醇及二醇混合物的聚合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共沸蒸馏塔中共沸蒸馏的温度为70-110℃。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四氢呋喃单醇及二醇混合物的聚合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刮膜蒸发器中刮膜蒸发温度为110-14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三隆新材料有限公司,未经杭州三隆新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81181.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