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绝缘密封金属气管有效
申请号: | 201310064052.0 | 申请日: | 2013-02-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13127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5-22 |
发明(设计)人: | 杨成锐;王蔚国;叶爽;苗鹤;沈圣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4B37/02 | 分类号: | C04B37/02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赵青朵;李玉秋 |
地址: | 315201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绝缘 密封 金属 气管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金属连接领域,特别涉及绝缘密封金属气管。
背景技术
陶瓷与金属封接是一种使用陶瓷介质与金属连接的技术,该技术使高温下工作的金属保持了绝缘性,主要应用于真空电子器件、半导体、集成电路、电光源、激光原子能、化工、冶金、电力设备等行业。
陶瓷与金属之间的封接方法主要有三种:
一种是烧结金属粉末法,即首先将在还原型气氛中用高温在陶瓷上烧结一层金属层,使陶瓷表面带有金属性质,然后再将其与金属进行焊接,从而完成陶瓷与金属的封接。
一种是活性金属法,即利用钛、锆、铪等过渡金属元素与铜、镍、银等金属在低于各自熔点的温度下形成合金,这些合金在液相态下与陶瓷表面发生反应并浸润各种金属,从而完成陶瓷与金属的封接。
一种为氧化物焊料法,又称玻璃焊料法,即利用焊料熔化形成玻璃向陶瓷渗透并浸润金属表面,从而完成陶瓷与金属的封接。
其中,氧化物焊料法中,金属和氧化物焊料的结合力比较低,在升温或降温的过程中,由于金属和陶瓷及氧化物焊料的热膨胀系数不可能完全一致,会产生一定的应力,应力容易使密封连接处的金属和氧化物焊料脱开,导致密封不良。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绝缘密封金属气管,密封性良好。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绝缘密封金属气管,包括:第一金属管、第二金属管、固定装置和将所述第一金属管和第二金属管相连通的陶瓷管;
所述陶瓷管的一端与第一金属管的一端对接,对接处设置有氧化物密封层;
所述陶瓷管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金属管的一端对接,对接处设置有氧化物密封层;
所述固定装置分别与所述第一金属管不与陶瓷管对接的一端和所述第二金属管不与陶瓷管对接的一端相连接,将第一金属管、陶瓷管和第二金属管固定。
优选的,所述固定装置包括第一压板、第二压板、紧固件和连接第一压板与第二压板的支撑板;所述紧固件穿过第一压板与所述第一金属管不与陶瓷管对接的一端相抵接;
所述第二压板与第二金属管不与陶瓷管对接的一端固定相连。
优选的,还包括设置在紧固件和第一金属管不与陶瓷管对接的一端之间的弹性部件。
优选的,所述弹性部件为多孔纤维、陶瓷弹簧或金属弹簧。
优选的,所述陶瓷管的一端端面上设置有第一环形突起,所述第一金属管与陶瓷管相对接的一端外表面上设置有第一环形槽,所述第一环形槽与所述第一环形突起相配合,氧化物密封层设置在所述第一环形突起的顶面与所述第一环形槽底面之间;
所述陶瓷管的另一端端面上设置有第二环形突起,所述第二金属管与陶瓷管相对接的一端的外表面上设置有第二环形槽,所述第二环形槽与所述第二环形突起相配合,氧化物密封层设置在所述第二环形突起的顶面与所述第二环形槽底面之间。
优选的,所述第一金属管外壁上设置有第一凹槽,所述紧固件抵接在第一凹槽上。
优选的,所述第二金属管的外壁上设置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压板与第二凹槽连接。
优选的,所述金属密封层包括SiO2、Al2O3、B2O3、ZnO、RO和A2O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RO为MgO、CaO、SrO或BaO,A2O为K2O、Na2O或Li2O。
优选的,所述紧固件为螺栓、螺丝或弹簧。
优选的,所述第一压板、第二压板和支撑板为氧化铝陶瓷。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绝缘密封金属气管,包括:第一金属管、第二金属管、将所述第一金属管和第二金属管相连通的陶瓷管及固定装置;
所述陶瓷管的一端与第一金属管的一端对接,对接处设置有氧化物密封层;
所述陶瓷管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金属管的一端对接,对接处设置有氧化物密封层;
所述第一金属管不与陶瓷管对接的一端和所述第二金属管不与陶瓷管对接的一端设置有固定装置,将第一金属管、陶瓷管和第二金属管固定。
所述第一金属管和第二金属管分别与陶瓷管的两端通过氧化物密封层连接,并且固定装置对第一金属管、陶瓷管和第二金属管施加了一定的压力,使金属管与陶瓷管紧密连接。尤其是在升温或降温过程中,即使金属和陶瓷及氧化物密封层的热膨胀系数不完全一致,由于固定装置的作用,对两个金属管施加压力,依然能够保证绝缘密封金属气管良好的密封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6405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离心泵的碳化硅制品的制造方法
- 下一篇:垃圾焚烧炉炉墙用碳化硅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