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使用两相制冷剂操作的可靠冷却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310058711.X | 申请日: | 2013-02-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92524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11 |
发明(设计)人: | 马库斯·皮斯克;马丁·西梅;艾米特·卡伊汉·基里亚曼 | 申请(专利权)人: | 空中客车作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5B41/00 | 分类号: | F25B41/00;F25B41/04;F25B49/00;F25D15/00;B64D1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德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18 | 代理人: | 康泉;宋志强 |
地址: | 德国*** | 国省代码: | 德国;DE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使用 两相 制冷剂 操作 可靠 冷却系统 | ||
1.一种特别供在飞机上使用的冷却系统(10),所述冷却系统(10)包括:
第一冷却回路(12a),允许两相制冷剂循环通过其中,
第一蒸发器(14a),被布置在所述第一冷却回路(12a)中,
第一冷凝器(22a),被布置在所述第一冷却回路(12a)中,以及
第一热沉(29a),适合于向所述第一冷凝器(22a)提供冷却能量,
其特征在于:
第二冷却回路(12b),允许两相制冷剂循环通过其中,
第二蒸发器(14b),被布置在所述第二冷却回路(12b)中,
第二冷凝器(22b),被布置在所述第二冷却回路(12b)中,
第二热沉(29b),适合于向所述第二冷凝器(22b)提供冷却能量,以及
冷却能量转移装置(42),适合于将由所述第一热沉(29a)和/或所述第一冷凝器(22a)提供的冷却能量转移至所述第二冷却回路(12b)或者将由所述第二热沉(29b)和/或所述第二冷凝器(22b)提供的冷却能量转移至所述第一冷却回路(12a)。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
第三冷凝器(22c),被布置在所述第一冷却回路(12a)中,以及
第三热沉(29c),适合于向所述第三冷凝器(22c)提供冷却能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
与所述冷凝器(22a、22b、22c)之一关联的至少一个再冷却器(32a、32b、32c),所述再冷却器(32a、32b、32c)适合于对离开关联的冷凝器(22a、22b、22c)的制冷剂进行再冷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
第一蓄存器(30a),被布置在所述第一冷却回路(12a)中并且适合于容纳在所述第一冷凝器(22a)和/或所述第三冷凝器(22b)中冷凝的制冷剂,和/或
第二蓄存器(30b),被布置在所述第二冷却回路(12b)中并且适合于容纳在所述第二冷凝器(22a、22b)中冷凝的制冷剂。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却能量转移装置(42)包括热交换器(44),所述热交换器(44)适合于连接至所述第一冷却回路(12a),使得离开所述第一冷凝器(22a)的制冷剂与流动通过所述第二冷却回路(12b)的制冷剂热联接,以及所述热交换器(44)适合于连接至所述第二冷却回路(12b),使得离开所述第二冷凝器(22b)的制冷剂与流动通过所述第一冷却回路(12a)的制冷剂热联接,同时保持所述第一冷却回路(12a)和所述第二冷却回路(12b)的密封隔离。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却能量转移装置(42)包括阀门(50),所述阀门(50)在其闭合状态下适合于切断所述热交换器(44)与所述第一冷却回路(12a),在其打开状态下适合于将所述热交换器(44)与所述第一冷却回路(12a)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却能量转移装置(42)包括管道系统(52),所述管道系统(52)适合于将所述第一蒸发器(14a)连接至所述第二冷凝器(22b)并且进一步适合于将所述第二蒸发器(14b)连接至所述第一冷凝器(22a),同时保持所述第一冷却回路(12a)和所述第二冷却回路(12b)的密封分离。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
第三蓄存器(30c),被布置在所述第二冷却回路(12b)中并且适合于容纳在所述第一冷凝器(22a)和/或所述第三冷凝器(22c)中冷凝的制冷剂,
第四蓄存器(30d),被布置在所述第一冷却回路(12b)中并且适合于容纳在所述第二冷凝器(22b)中冷凝的制冷剂,
第五蓄存器(30e),被布置在所述第二冷却回路(12b)中并且适合于容纳在所述第三冷凝器(22c)中冷凝的制冷剂,和/或
第六蓄存器(30f),被布置在所述第一冷却回路(12a)中并且适合于容纳在所述第三冷凝器(22c)中冷凝的制冷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空中客车作业有限公司,未经空中客车作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58711.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氟铜共掺杂硫化钙发光材料、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 下一篇:制造容器封闭体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