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生产D-对羟基苯甘氨酸的DNA分子、重组质粒以及重组菌无效
申请号: | 201310054139.X | 申请日: | 2013-02-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93010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20 |
发明(设计)人: | 蔡真;张君丽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12N15/11 | 分类号: | C12N15/11;C12N15/63;C12N1/21;C12P13/04;C12R1/19 |
代理公司: |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5 | 代理人: | 关畅 |
地址: | 100101 北京市朝阳区***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生产 羟基 甘氨酸 dna 分子 重组 质粒 以及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生产D-对羟基苯甘氨酸的DNA分子、重组质粒以及重组菌。
背景技术
D-对羟基苯甘氨酸是一种重要的医药中间体,用于生产β-内酰胺类半合成抗生素。β-内酰胺类半合成抗生素包括羟氨苄青霉素(阿莫西林)、头孢羟氨苄(欧意)等。与传统的青霉素G类抗生素相比,β-内酰胺类半合成抗生素具有抗菌谱广、毒性低、口服效果好等优点,临床应用广泛,市场非常巨大。据统计,2009年全球抗生素药物市场销售额为280亿美元,其中β-内酰胺类半合成抗生素约占65%,为182亿美元。从2000到2009年,仅阿莫西林和头孢羟氨苄产量就分别增长了614%和762%。这些药物的大规模生产使得D-对羟基苯甘氨酸的需求大幅增加。据悉,目前全球D-对羟基苯甘氨酸的需求量近3万吨,国内也接近2万吨。数据显示,每年全球D-对羟基苯甘氨酸的供应缺口约为6000吨,国内约3000吨,且供需矛盾随着需求量的逐年增加而越发严重。因此,开发高效的D-对羟基苯甘氨酸的生产方法非常重要。
目前,D-对羟基苯甘氨酸的生产方法主要有化学法和生物法。
化学法通过先合成DL-对羟基苯甘氨酸,然后再拆分得到D-对羟基苯甘氨酸。合成DL-对羟基苯甘氨酸主要有苯甲醛法和乙醛酸法。苯甲醛法通过使用对羟基苯甲醛与氰化钠作用生成对羟基-α-羟基苯乙腈,然后酸水解生成DL-对羟基苯甘氨酸,该法原料价格较高,且使用剧毒的氰化物,生产中存在HCN气体及含CN-废水的处理问题。乙醛酸法通过使用乙醛酸、苯酚等生成DL-对羟基苯甘氨酸,反应过程中需要大量酸碱,且需要高压。将DL-对羟基苯甘氨酸拆分成D-对羟基苯甘氨酸的常用方法有化学拆分法和诱导结晶法。化学拆分法是先将DL-对羟基苯甘氨酸在甲醇中以硫酸为催化剂制成甲醛,加入拆分剂制成DL-对羟基苯甘氨酸甲酯,再将其与拆分试剂作用生成盐,利用盐的溶解度不同分离。该法反应周期长,单程转化率低。诱导结晶法是将DL-对羟基苯海因与拆分剂在含有水醇溶液中加热制成饱和溶液,然后通过降温分离,操作繁琐,且产物不纯。综上所述,化学法在生产D-对羟基苯甘氨酸方面存在步骤繁琐、副反应多、收率较低的问题,给后续产物纯化带来困难。另外,化学法生产普遍需要高温高压,且经常使用大量酸碱,对环境污染较为严重。
生物法是以DL-对羟基苯海因作为底物,利用微生物中特定的酶或者利用其完整细胞将其转化为D-对羟基苯甘氨酸。单酶法主要是通过表达海因酶将DL-对羟基苯海因转变成N-氨甲酰对羟基苯甘氨酸,然后再经过化学法水解获得D-对羟基苯甘氨酸。由于D-海因酶可以特异性地生产D-对羟基苯甘氨酸,因此该法专一性强,收率较高,但缺点是反应过程仍然需要添加大量酸,对后续处理带来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用于生产D-对羟基苯甘氨酸的DNA分子、重组质粒以及重组菌。
本发明提供的DNA分子,包括PL启动子、D-海因酶基因和N-氨甲酰水解酶基因,由所述PL启动子启动所述D-海因酶基因和所述N-氨甲酰水解酶基因的表达;
所述D-海因酶是如下(a)或(b):
(a)由序列表中序列1所示的氨基酸序列组成的蛋白质;
(b)将序列1的氨基酸序列经过一个或几个氨基酸残基的取代和/或缺失和/或添加且具有将DL-对羟基苯海因转化为N-氨甲酰对羟基苯甘氨酸的功能的由序列1衍生的蛋白质;
所述述N-氨甲酰水解酶是如下(c)或(d):
(c)由序列表中序列3所示的氨基酸序列组成的蛋白质;
(d)将序列3的氨基酸序列经过一个或几个氨基酸残基的取代和/或缺失和/或添加且具有将N-氨甲酰对羟基苯甘氨酸转化为D-对羟基苯甘氨酸的功能的由序列3衍生的蛋白质。
所述PL启动子为如下1)或2)或3)的DNA分子:
1)序列表中序列5所示的DNA分子;
2)在严格条件下与1)限定的DNA序列杂交且具有启动子功能的DNA分子;
3)与1)限定的DNA序列具有90%以上同源性且具有启动子功能的DNA分子。
所述D-海因酶基因为如下4)或5)或6)的DNA分子:
4)编码区如序列表中序列2所示的DNA分子;
5)在严格条件下与4)限定的DNA序列杂交且编码所述D-海因酶的DNA分子;
6)与4)限定的DNA序列具有90%以上同源性且编码所述D-海因酶的DNA分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54139.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