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应急救灾场景下单终端的事件驱动的移动模型有效
申请号: | 201310052561.1 | 申请日: | 2013-02-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67027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19 |
发明(设计)人: | 曲桦;赵季红;任塨晔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H04L29/08 | 分类号: | H04L29/08;H04W4/02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200 | 代理人: | 汪人和 |
地址: | 710049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应急 救灾 场景 终端 事件 驱动 移动 模型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通信领域,涉及应急救灾场景下用户在携带具有路径指引服务的终端时的移动。
背景技术
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和人们需求的不断增加,各具特色的无线接入技术层出不穷,如组建无线局域网的802.11系列标准,组建无线城域网的802.16系列标准,能够实现全球漫游和移动的GSM、CDMA等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具有更高速率的WCDMA、CDMA2000、TD-SCDMA等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无线Ad hoc技术、无线传感器技术等。
随着用户需求的不断提高,基于不同接入技术的异构网的融合是通信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些系统结构、覆盖范围、通信协议、链路特性、应用场景和业务能力各不相同的无线接入技术将共同为用户提供随时随地与任何人通信的服务。
异构网的融合为移动性管理带来了新的研究内容。相比于传统的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移动性管理,异构网的移动性管理技术不仅包括位置管理和切换控制两项关键技术,还包括安全机制和互操作控制两项技术。其中的位置管理和切换控制需要移动模型的支持。
应急救灾场景是异构网融合的典型应用场景。当某地发生灾情时,此地原有的网络设施会遭到破坏,为及时传送救灾信息以利于救援,救灾部门会在救灾地区内建立若干个网络接入点,这些网络可能是异构网络。当记者从一种网络的覆盖范围到另一种网络的覆盖范围时,为保证信息传输的连续性,各异构网之间必须融合。
应急救灾场景相比于其他异构网融合的应用场景有以下三个特点:
1、用户移动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应急救灾场景要求用户对指挥中心的命令做出快速反应,用户会以最快速度到达目的地完成报道。因此,事件驱动的移动模型能够反映应急救灾场景下用户移动的特点。
2、用户移动受到网络影响。用户完成现场灾情的报道后,应尽快将信息通过各种网络传送到指挥中心,因此网络分布会影响用户的移动,具体表现为用户应尽量在网络覆盖范围内移动。
3、移动环境复杂多变。各种灾害会破坏道路和建筑物,产生众多阻碍用户移动的障碍物。而且障碍物的形状和分布会发生变化,增加了用户移动的多变性。
根据以上对应急救灾场景的描述,事件驱动的移动模型能够反映此场景下用户移动的特点。事件驱动的群组移动模型认为节点的移动受到事件的驱动,比如上课、吃饭等事件驱使学生移动。在应急救灾场景中,节点的移动受指挥中心的命令驱动。节点的移动由一连串“移动-停留”的动作组成。此移动模型用着色Petri net生成众多节点的移动轨迹。这种移动模型适合于移动目的性较强的应用场景,并需要结合节点的移动规律。
事件驱动的移动模型需要紧密结合具体的应用场景。应急救灾场景下,用户的移动不但受到道路、障碍物和目的地的影响,而且受到道路状态、危险区域和需要报道的灾情的影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应急救灾场景下单终端的事件驱动的移动模型。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1)将应急救灾场景中除道路以外影响用户移动的因素归纳为易变事件、规避事件和吸引事件,所述易变事件、规避事件和吸引事件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构成用户的移动环境;
2)用户的移动分为两个阶段:在受灾地区之间的移动和在受灾地区内的移动;当用户在受灾地区之间移动时,用户将目的地告知终端,终端根据影响道路权值的因素计算出道路的权值,影响道路权值的因素为道路长度以及易变事件,然后终端在带有权值的道路拓扑图上计算出最优路径;当用户在受灾地区内移动时,用户将目的地告知终端,终端根据规避事件获取可行路径,然后终端根据影响可行路径权值的因素计算出可行路径的权值,影响可行路径权值的因素为可行路径长度和易变事件,然后终端在带有权值的可行路径图上计算出最优路径。
当用户在受灾地区之间移动时,易变事件包括网络状况、交通状况和行车状况,当用户在受灾地区内移动时,易变事件包括网络状况;网络状况是影响权值的主要因素。
所述网络状况用道路被网络覆盖长度的百分比表示;交通状况用单方向单位长度上的车辆数目表示;行车状况用[0,1]区间内的数表示,数值越大表明行车性能越差。行车状况表明道路对汽车行进的阻力的大小。越平坦的路面的行车状况越好,起伏越大的路面的行车状况越差。
所述权值的计算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首先,应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计算出所述影响道路权值或影响可行路径权值的因素的权重因子;然后,各因素的值分别乘以它们对应的权重因子后求和即为此道路或可行路径的权值。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交通大学,未经西安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5256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归属业务处理的方法及系统
- 下一篇:冷热水恒温按摩浴缸系统及控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