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碱性阴离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失效膜电极恢复再生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039573.0 | 申请日: | 2013-01-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72523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1-16 |
发明(设计)人: | 俞红梅;刘艳喜;赵云;邵志刚;衣宝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1M8/008 | 分类号: | H01M8/008;H01M8/1004 |
代理公司: | 沈阳科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21002 | 代理人: | 马驰 |
地址: | 116023 ***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碱性 阴离子 交换 燃料电池 失效 电极 恢复 再生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碱性阴离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失效膜电极的恢复再生,具体地说是在碱性阴离子交换膜燃料电池运行过程中,由于燃料、氧化剂携带的以及催化剂碳载体在电池运行过程中氧化产生的二氧化碳的影响以及阴离子交换膜和阴离子交换树脂内部游离OH-浓度大幅下降导致的失效膜电极恢复再生的方法。
背景技术
碱性阴离子交换膜燃料电池(APEFC)是一种通过电化学反应将燃料和氧化剂中的化学能直接转变为电能的发电装置。它是以具有OH-传导能力的碱性阴离子交换膜作为电解质,膜的两侧由阴、阳极催化层和阴、阳极气体扩散层组成阴、阳极,并且催化层介于气体扩散层与阴离子交换膜之间,阳极、阴离子交换膜及阴极组成三合一膜电极组件,通过压合的方法压合在一起构成碱性阴离子膜燃料电池的核心部件-三合一膜电极(MEA)。将三合一膜电极组装电池,燃料可采用氢气,氧化剂可采用氧气或者干净的空气在膜电极上发生电化学反应,从而将燃料和氧化剂中的化学能直接转变为电能。
在碱性阴离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中,阳极氢氧化和阴极氧还原反应都具有较高的反应活性,可采用非贵金属催化剂,将不受铂的资源与成本的限制,所以近年来对碱性阴离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研究呈现上升趋势。但是目前碱性阴离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稳定性较差,在电池运行过程中,由于燃料、氧化剂携带的以及催化剂碳载体在电池运行过程中氧化产生的二氧化碳会在膜电极中产生大量的HCO3-,碱性阴离子交换膜及阴离子交换树脂对HCO3-的传导能力较弱,并且随着电池的长时间运行,HCO3-浓度不断增加,同时碱性阴离子交换膜及阴离子交换树脂内部游离的OH-的浓度会不断下降,由于上述等原因最终导致膜电极失效。
CN101140997中提到一种关于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失效膜电极恢复再生的方法,该方法是将由金属离子效应和催化剂中毒导致失效的膜电极两侧加一外加电场,使电极中的有机污染物被氧化,金属离子迁移出催化层,从而使失效膜电极的性能得到恢复与再生。而目前在碱性阴离子交换膜燃料电池领域,还没有文献/专利提到过失效膜电极恢复再生的方法。
发明内容
为了使碱性阴离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失效膜电极恢复再生,尤其是使由于燃料、氧化剂携带的以及催化剂碳载体在电池运行过程中氧化产生的二氧化碳的影响及阴离子交换膜和阴离子交换树脂内部游离OH-浓度下降等原因导致的失效膜电极得到恢复与再生,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方法,能够使失效后的膜电极恢复OH-传导能力,从而使失效膜电极性能的得到恢复与再生。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方法为:
一种碱性阴离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失效膜电极恢复再生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失效膜电极经过一定浓度碱性溶液处理一定时间,将二氧化碳从膜电极中迁移出,同时提高阴离子交换膜及阴离子交换树脂内部游离OH-浓度,使其传导OH-的能力得到恢复,再采用去离子水反复冲洗并浸泡以去除表面残留的碱液,从而使失效膜电极的性能得到恢复再生。
碱性溶液为氢氧化钾、氢氧化钠、氢氧化锂等碱性溶液中的一种;
碱性溶液的浓度在0.1~10mol/L之间。
失效膜电极在碱性溶液中阴离子交换时间为0.1~24小时。
经过碱性溶液浸泡后的失效膜电极需要经过去离子水反复冲洗并浸泡10~300分钟清洗干净表面残留碱液。
失效膜电极可以经过一次碱液处理后,还可以重复碱液处理2次或者2次以上。
本发明的优点:
(1)失效后膜电极经过碱性溶液的浸泡,能够将由于二氧化碳的作用产生的HCO3-转化为OH-,同时提高碱性阴离子交换膜及阴离子交换树脂内部游离的OH-浓度,恢复传导OH-的能力,使失效后的膜电极性能得到恢复和再生,延长电池运行时间。
(2)方法简单,便于操作,可经过较短时间处理使失效膜电极性能得到恢复与再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实施例1所述失效的膜电极经过0.5mol/L氢氧化钾(KOH)处理1小时前后性能恢复再生的曲线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3957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放置路灯电器组件的壳体结构
- 下一篇:节能反射照明灯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