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发动机油气分离机构有效
申请号: | 201310037331.8 | 申请日: | 2013-01-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75231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5-01 |
发明(设计)人: | 沈吉瑞;张鹏;崔志强;张建川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M13/04 | 分类号: | F01M13/04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博世达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1274 | 代理人: | 申健 |
地址: | 0710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发动机 油气分离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配件,尤其涉及一种发动机油气分离机构。
背景技术
发动机包括汽缸体和曲轴箱,汽缸体与曲轴箱固定连接,其中,曲轴箱是发动机汽缸体用来安装曲轴的部位,且曲轴箱底部贮存有用于润滑、冷却及密封的机油。
在发动机运作的过程中,由于可燃混合气在燃烧室内燃烧产生的压力过大,使一部分可燃混合气和废气经活塞环窜到曲轴箱内,从而增大了曲轴箱内的气压,容易造成曲轴箱内的机油泄漏等问题,因此需要对曲轴箱进行通风处理。
目前,曲轴箱通风方式有自然通风方式和强制通风方式,但是自然通风方式是将曲轴箱内的气体直接排到大气中,污染空气,因此通常采用的是强制通风方式。强制通风方式具体为,从曲轴箱内抽出的气体导入发动机的进气管中,从而使该气体进入燃烧室再燃烧,循环使用。在强制通风系统中,从曲轴箱内抽出的气体会混有机油蒸汽,此时需要通过油气分离机构来完成气体与机油的分离,使分离后的气体进入发动机进气管中再利用,分离后的机油流回曲轴箱中,从而净化气体,提高气体的燃烧率,同时节约机油。
但是,现有的油气分离机构存在以下缺点:该机构中的油气分离器往往不能够将油气中的机油与气体充分分离,分离效果差,从而存在回油不畅、窜油的隐患。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发动机油气分离机构,解决了现有油气分离机构中油气分离器的分离效果差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发动机油气分离机构,包括油气分离器,所述油气分离器包括本体及固定在所述本体上的隔板,所述隔板将所述本体分为第一腔室及第二腔室;所述第一腔室连通有油气取气口,所述第二腔室连通有回油口及通风口;所述隔板与所述本体之间存在导通处,所述第一腔室与所述第二腔室在所述导通处连通;所述第一腔室内在所述油气取气口与所述导通处之间设有多个第一挡油板,所述第二腔室内在所述通风口及所述回油口之间设有多个第二挡油板;所述第一挡油板朝向所述第一腔室内油气流动方向在所述本体及所述隔板上交错排列;所述第二挡油板朝向所述第二腔室内油气流动方向在所述本体及所述隔板上交错排列。
优选地,所述油气分离器由第一结构及第二结构组成;所述第一结构与所述第二结构通过焊接固定连接;所述油气取气口及所述回油口设在所述第一结构上;所述隔板、所述第一腔、所述第一挡油板、所述第二腔室、所述第二挡油板、所述导通处及所述通风口设在所述第二结构上。
具体而言,所述第一结构与所述第二结构中的第一挡油板、第二挡油板之间存在间隙;所述隔板为T型隔板,所述T型隔板将所述第二结构划分为缓冲腔室、所述第一腔室及所述第二腔室;所述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分别位于所述T型隔板的两侧,所述缓冲腔室位于所述T型隔板的上侧,且所述T型隔板的位于所述第一腔室与所述缓冲腔室之间的一端与所述本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腔室与所述缓冲腔室连通,且所述通风口与所述缓冲腔室连通;所述第二结构对应所述回油口的位置设有存留槽。
其中,所述第一结构与所述第二结构中的第一挡油板、第二挡油板之间的间隙为0.5mm。
本发明提供的T型隔板有多种,其中一种为:所述T型隔板的位于所述第二腔室与所述缓冲腔室之间的一端为朝向所述第二腔室方向的弧形结构。
本发明提供的第一挡油板与第二挡油板的结构与个数有多种情况,其中一种为:所述第一挡油板的个数为5个,所述本体上平行设有2个,所述隔板上平行设有3个,且所述本体上的第一挡油板分别交错设在所述隔板上第一挡油板之间;所述第一挡油板与所述本体或所述隔板的夹角为62度;相邻所述第一挡油板之间的间隙为2mm,且临近所述油气取气口的所述第一挡油板的固定端为朝向所述第一腔室内油气流动方向相反方向的弧形结构;所述第二挡油板与所述回油口之间设有第三挡油板;所述第三挡油板朝向所述第二腔室内油气流动方向相反的方向设置,且与所述本体的夹角为72度;所述第二挡油板的个数为2个,分别固定在所述隔板与所述本体上;所述第二挡油板与所述本体或所述隔板的夹角为62度,且相邻所述第二挡油板之间的间隙为2mm。
进一步地,所述发动机油气分离机构还包括油气取气通道,所述油气取气通道位于汽缸体的进气管一侧,且油气取气通道的进气口远离曲轴的运动区域;所述油气取气通道的出气口与所述油气取气口连通。
具体而言,所述油气取气通道的出气口与所述油气取气口采用插拔式安装,并用O型圈密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3733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