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连接器组件有效
申请号: | 201310033132.X | 申请日: | 2013-01-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72683B | 公开(公告)日: | 2018-10-02 |
发明(设计)人: | 王红方;郭慧刚;张仕冬 | 申请(专利权)人: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12/77 | 分类号: | H01R12/77;H01R13/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5316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连接器组件 转压板 上臂 可挠性电路板 插头连接器 插座连接器 插座端子 导电端子 绝缘本体 自固定 舌板 下臂 相对绝缘本体 容置空间 对接腔 固定部 可旋转 竖直面 延伸 绝缘 体内 配合 | ||
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其包括与可挠性电路板相连的插头连接器,插头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固定在绝缘本体内的若干导电端子及转压板,绝缘本体的前端设有对接腔,后端设有容置空间,导电端子包括固定部、自固定部朝前延伸的第一上臂及第一下臂与自固定部朝后延伸的第二上臂及第二下臂,转压板与第二上臂配合而使得转压板相对绝缘本体可旋转并促使第二下臂与可挠性电路板保持接触,其中电连接器组件还包括插座连接器,该插座连接器包括舌板及排列在舌板一表面的插座端子,转压板从竖直面转向水平面时,第一上臂与上述插座端子紧密接触。本发明电连接器组件设置一端与可挠性电路板连接,另一端与插座连接器连接的插头连接器,方式新颖。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尤其涉及一种与可挠性电路板连接的电连接器组件。
【背景技术】
中国台湾新型专利第435748号公告了一种电连接器,用于连接二软性传输单元,包括绝缘本体、若干端子及上盖,其中绝缘本体前端设有开口,后端设有容置空间。端子具有下臂、上臂及连接于下臂与上臂之支撑臂,下臂设有下接点及接触臂,上臂设有对应于下接点及接触臂之上接点及承载部,上接点及下接点邻近于开口,接触臂与承载部延伸至容置空间。当上盖位于关闭位置时,上盖顶抵于承载部使上接点朝向下接点移动并可挟持固定一软性传输单元于上接点及下接点之间,同时上盖可压抵于另一软性传输单元使其被挟持固定于上盖及接触臂之间。
但是这种连接器两端均用于连接软性传输单元,不能连接电连接器。
因此,需要一种可以解决上述问题的电连接器组件。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其包括插座连接器及与可挠性电路板相连的插头连接器。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其包括与可挠性电路板相连的插头连接器,插头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固定在绝缘本体内的若干导电端子及转压板,绝缘本体的前端设有对接腔,后端设有容置空间,导电端子包括固定部、自固定部朝前延伸的第一上臂及第一下臂与自固定部朝后延伸的第二上臂及第二下臂,转压板与第二上臂配合而使得转压板相对绝缘本体可旋转并促使第二下臂与可挠性电路板保持接触,其中电连接器组件还包括插座连接器,该插座连接器包括舌板及排列在舌板表面的插座端子,转压板从竖直面转向水平面时,第一上臂与上述插座端子紧密接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发明电连接器组件设置一端与可挠性电路板连接,另一端与插座连接器连接的插头连接器,方式新颖。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电连接器组件的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电连接器组件的分解图。
图3是图2所示电连接器组件另一视角的分解图。
图4是本发明插头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插座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6是图1沿A-A方向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图面详细描述本发明。
请参照图1至图3所示,本发明电连接器组件1000包括插头连接器100及插座连接器200。该插座连接器100的一端与可挠性电路板(图未示)相连,另一端与插座连接器200相连。
结合图4所示,所述插头连接器100包括绝缘本体10、固定在绝缘本体10内的若干导电端子11及转压板12,绝缘本体10的前端设有对接腔101,后端设有容置空间102。若干狭槽103用以收容导电端子11,贯穿绝缘本体10且连通对接腔101与容置空间102。绝缘本体10呈矩形,包括上壁104及两侧壁105,所述上壁104及两侧壁105设有若干凹口106。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3313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