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非均匀余量的增强薄壁叶片工艺刚度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310021412.9 | 申请日: | 2013-01-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84639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5-08 |
发明(设计)人: | 刘维伟;单晨伟;李晓燕;陈昊;王东方;蔡元元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北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B23C3/18 | 分类号: | B23C3/18;B23Q15/013 |
代理公司: | 西北工业大学专利中心 61204 | 代理人: | 陈星 |
地址: | 710072 陕西省***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均匀 余量 增强 薄壁 叶片 工艺 刚度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非均匀余量的增强薄壁叶片工艺刚度的方法,属航空发动机叶片制造与精密切削加工领域。
背景技术
叶片是航空发动机的核心零件,也是一种典型的薄壁类零件,其制造水平直接影响着航空发动机的气动性能。随着气动设计技术、结构技术和材料技术的不断发展,航空发动机叶片出现了弯、扭、薄、掠、轻的结构特点,同时也给其制造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实际的铣削加工过程中,由于受到切削力、切削热和金属金相撕裂的共同作用,叶片会产生加工变形,导致加工后的叶片精度和轮廓度较差。目前,国内薄壁叶片制造精加工工艺是数控半精加工与手工打磨精加工;主要是因为叶片属于薄壁曲面零件,加工变形难以控制,为避免出现废品,必须留有足够的余量补偿数控加工引起的变形,最后依靠人工操作进行抛光,用“边打磨、边检验”的方法将叶片留有的余量逐步去除掉。但由于手工打磨过程无冷却液,靠样板控制叶片截面形状,故加工效率低、劳动强度大,表面精度低、波纹度大,易烧伤、质量不稳定,无法满足薄壁叶片对壁厚和叶型精度控制的要求。
同时,在工程实践中,为了消除加工变形对薄壁叶片数控加工精度的不利影响,常通过采用一些工艺措施来减小叶片的加工变形,从而保证加工精度达到设计要求。目前主要采取的手段有:优化数控切削参数以减小切削力,例如,沿着刀具的切削路径,局部调整主轴转速和进给速度等切削参数,使得切削力的大小不超过极限值,可以避免弹性让刀变形引起的超差现象;通过改进和优化装夹方案以增加零件的刚性,例如,采用叶片专用夹具或采用辅助支撑的手段;这些措施可以减小叶片的加工变形和加工误差,但这就必然要增加很多额外的工序,而且这些工艺措施主要是以定性分析和实际加工经验为基础的,缺乏定量分析和操作规范,不仅零件的精度和质量难以保证,而且严重影响了加工效率。
加工变形是影响薄壁叶片数控加工效率、精度和表面质量的关键因素。针对现有的薄壁叶片加工工艺存在的不足,很有必要对现有的加工工艺方法进行优化和改进。从而寻找一种新的叶片加工变形,实现对薄壁叶片加工变形的有效控制,大幅提高加工精度和效率,以满足相关技术领域对改进和完善薄壁、超薄叶片精密铣削加工技术的迫切需求。
发明内容
为了避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克服薄壁件数控铣削精加工刚度不足引起的变形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基于非均匀余量的增强薄壁叶片工艺刚度的方法。
本发明从薄壁叶片精加工前调节毛坯工艺刚度的角度出发,按照该方法进行铣削加工能有效控制薄壁叶片机加工变形,减小加工误差;由于叶片在铣削力的作用下产生的变形主要在叶片的法向方向;通过分析叶片各点在施加相同切削力下的变形量,研究找出叶片在铣削条件下的各点刚度,以及整个叶片的刚度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对叶片精加工余量分布方法进行优化,减少薄壁叶片精加工过程中的切削变形。
本发明基于非均匀余量的增强薄壁叶片工艺刚度的方法,其特点是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采用有限元分析法对薄壁叶片进行变形分析,分别在薄壁叶片的叶背和叶盆上选取u×v节点,定义沿叶片轴向为U向,沿叶片截面线方向为V向,u×v个节点在U,V方向等参数分布,在各节点上施加一定的切削力,获得薄壁件在该切削力下各点的变形情况;
步骤2.根据各节点变形量与切削力和切削深度之间基本呈线性关系,构造以薄壁件变形量为自变量的线性函数来计算切削余量;由于切削变形量较小,定义变形量放大系数α,使变形量δ用来对薄壁件进行余量λ构造,以提高工件刚度,定义如下:
λ=K+αδ (1)
其中K为常数;
步骤3.根据薄壁叶片实际加工情况,在对应的最小变形量δmin的第um截面线第vn节点确定最大精加余量λmax,对应最大变形量δmax的第ug截面线的第vh节点确定最小精加工余量λmin;根据方程组两组解(δmin,λmax)、(δmax,λmin)确定系数K,α,并计算出u×v个节点对应的余量值;
步骤4.将得到切削余量分别加载到各个载荷结点上,得到这些结点精加工非均匀余量值;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北工业大学,未经西北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2141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新型骨髓穿刺针
- 下一篇:治疗尿毒症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