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碳纤维处理方法及其产品在审
申请号: | 201310021306.0 | 申请日: | 2013-01-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35045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23 |
发明(设计)人: | 郭俊映 | 申请(专利权)人: | 汉达精密电子(昆山)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C70/36 | 分类号: | B29C70/36;B29C70/54;B29K105/08;B29L31/3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5300 江苏省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碳纤维 处理 方法 及其 产品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碳纤维,具体涉及一种碳纤维处理方法及其产品。
【背景技术】
在人们日益追求高质量生活时,人们对家用产品的追求也越来越关注其造型和外观装饰效果,因此,目前3C产品的发展趋势是向薄型化、轻量化及高刚性方向发展。因此各种纤维增强材料便逐渐被重视。
一般纤维增强是以塑料材料内添加玻璃纤维或以热压碳纤维含浸环氧树脂实现。虽然碳纤维在刚性方面优于玻璃纤维,但由于碳纤维的导电性使得使用碳纤维制作的3C产品外观件会存在电磁屏蔽的问题,3C产品的天线等信号设备会存在信号接收不良的问题,限制了碳纤维的广泛应用。
有鉴于此,实有必要开发一种碳纤维处理方法,以解决碳纤维作为3C产品外观件时产生电磁屏蔽而使天线等信号设备信号接收不良的问题。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碳纤维处理方法,该碳纤维处理方法能够解决碳纤维作为3C产品外观件时所产生的电磁屏蔽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碳纤维处理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1)将热压模具开模;
(2)对热压模具模仁的表面作脱模处理;
(3)将玻璃纤维预浸布铺设于所述热压模具模仁的一表面上;
(4)在所述玻璃纤维预浸布上铺设碳纤维预浸布叠层,所述碳纤维预浸布叠层在信号设备预定位置处开孔;
(5)在碳纤维预浸布叠层所开的孔中填充玻璃纤维预浸布或热塑性树脂或热固性树脂;
(6)热压模具合模并模压成型或高压成型产品;
(7)将热压模具开模后取出产品。
较佳地,所述步骤(2)中脱模处理时采用脱模剂进行处理。
较佳地,所述步骤(4)中开孔的方式为在碳纤维浸布叠层上预留孔或在碳纤维浸布叠层上铣切孔。
较佳地,所述步骤(5)中采用注塑模具注塑方式在孔中注塑填充热塑性树脂或热固性树脂。
较佳地,所述注塑模具注塑时,在碳纤维预浸布叠层的孔侧壁涂覆黏胶后注塑填充热塑性树脂或热固性树脂。
较佳地,所述注塑模具注塑时,碳纤维预浸布叠层的孔侧壁上设有卡勾以将注塑填充的热塑性树脂或热固性树脂与碳纤维预浸布叠层接著。
另外,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碳纤维产品,其为所述的碳纤维处理方法处理后产生的产品。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碳纤维处理方法及其产品,碳纤维作为3C产品外观件时,通过使用碳纤维预浸布与玻璃纤维预浸布混合叠层后,在碳纤维预浸布上开设的孔中填充玻璃纤维预浸布或热塑性或热固性树脂材料,使天线等信号设备的信号从该孔中填充的材料中通过,可解决因单纯使用碳纤维所产生的天线等信号设备信号接收不良的问题,且同时得到了具有轻量化、薄型化及高刚性的外观产品。
【附图说明】
图1绘示本发明碳纤维处理方法的步骤流程图。
图2绘示于第一实施例中本发明碳纤维处理方法处理后产生的产品示意图。
图3绘示于第二实施例中本发明碳纤维处理方法处理后产生的产品示意图。
图4绘示于第三实施例中本发明碳纤维处理方法处理后产生的产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对本发明的目的、步骤及功能效果有进一步的了解,现结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实施例1
于本实施例1中,请参阅图1及图2所示,本发明的碳纤维处理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将热压模具开模;
步骤S2:采用脱模剂对热压模具模仁的表面作脱模处理,以防止后续的产品粘模;
步骤S3:将玻璃纤维预浸布100铺设于所述热压模具模仁的一表面上,作为后续产品的外观面;
步骤S4:在所述玻璃纤维预浸布100上铺设碳纤维预浸布叠层200,所述碳纤维预浸布叠层200在信号设备预定位置处开孔300,该开孔300的方式为在碳纤维浸布叠层200上预留孔300或在碳纤维浸布叠层200上铣切孔300;
步骤S5:在碳纤维预浸布叠层200所开的孔300中填充玻璃纤维预浸布100;
步骤S6:热压模具合模并模压成型或高压成型;
步骤S7:将热压模具开模后取出产品。
实施例2
于本实施例2中,请参阅图1及图3所示,本发明的碳纤维处理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将热压模具开模;
步骤S2:采用脱模剂对热压模具模仁的表面作脱模处理,以防止后续的产品粘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汉达精密电子(昆山)有限公司,未经汉达精密电子(昆山)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2130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味精生产中液化废汽的回收利用的方法及装置
- 下一篇:深井采油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