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触控显示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10018408.7 | 申请日: | 2013-01-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50062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12 |
发明(设计)人: | 牛慈伶;范富诚 | 申请(专利权)人: |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3/042 | 分类号: | G06F3/042 |
代理公司: | 北京律诚同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6 | 代理人: | 梁挥;祁建国 |
地址: | 中国台湾新竹科***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显示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关于一种触控显示装置,特别是一种高灵敏度的触控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由于触控显示装置具有人机互动的特性,已逐渐取代传统的按键或键盘,而被广泛应用在各式电子产品,例如智慧型手机、平板电脑(tablet PC)、数字相机(digital camera)以及笔记型电脑(Notebook PC)。
图1为现有触控显示装置1的侧视图,请参阅图1,触控显示装置1包含显示装置12、触控感测层14、导光板16、红外光光源17、19与白光光源18,其中触控感测层14设置于显示装置12内。红外光光源17设置于导光板16的侧面,用以提供触控感测之用,具体而言,红外光光源17通过导光板16将红外光光源导入显示装置12的触控表面上,当红外光在触控表面上遇到手指时,使红外光反射进入显示装置12而被触控感测层14侦测。通过上述机制,可以感测到手指于触控表面的平面位置。此外,也可以在显示装置12上设有红外光光源19,用以感测手指于触控表面的高度位置。
于现有的触控显示装置1中,红外光遇到手指反射后,需经过显示装置12才可传达到触控感测层14,易造成红外光的衰减而影响感测灵敏度。然而,为了要提高灵敏度,则加强红外光光源17的发光亮度而却产生高耗能的问题。此外,在现有的触控显示装置1中,白光光源18设置于导光板16的侧面,易有白光光源18于显示装置的显示平面(即触控平面)上的视角过小,而影响显示品质。因此,在发展触控显示装置的过程中,如何兼顾感测灵敏度与显示品质为值得思考与待解决的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揭露一种触控显示装置,藉以增进触控的灵敏度。
本发明的实施例的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包含显示模块、背光模块与棱镜片。显示模块具有触控感测层,而背光模块具有第一光源、第二光源与导光板。第一光源具有第一波长,而第二光源具有第二波长,其中第一波长大于第二波长。导光板具有第一入光面、相对的第二入光面与出光面,而第一入光面分别与第二入光面、出光面相连接,其中第一光源设置于第一入光面,而第二光源设置于第二入光面。棱镜片则位于显示模块与背光模块之间。
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包含显示模块、背光模块与棱镜片。显示模块具有触控感测层,而背光模块具有不可见光光源、可见光光源与导光板。导光板具有第一入光面、相对的第二入光面与出光面,而不可见光光源设置于第一入光面,可见光光源设置于第二入光面。棱镜片设置于出光面,且显示模块、棱镜片、导光板与可见光光源依序堆叠设置。
根据上述本发明所揭露的触控显示装置,是藉由侧入式的第一光源搭配直下式的第二光源,以提升第一光源于触控平面的准直性与增加第二光源于触控平面的视角。并且,藉由导光板具有斜面的微结构,能够增进第一光源的光学利用率与优化第二光源的均匀度,以利于增加触控感测的灵敏度,同时亦可兼顾显示品质。
有关本发明的特征、实作与功效,兹配合图式作最佳实施例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的触控显示装置的侧视图;
图2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触控显示装置的侧视图;
图3a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导光板的侧视图;
图3b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导光板的侧视图;
图3c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导光板的侧视图;
图3d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导光板的侧视图;
图4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触控显示装置的侧视图;
图5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触控显示装置的侧视图;
图6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触控显示装置的侧视图;
图7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触控显示装置的侧视图;
图8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触控显示装置的侧视图。
其中,附图标记:
1、10、20、30、40、50、60 触控显示装置
12 显示装置
14 触控感测层
16 导光板
17、19 红外光光源
18 白光光源
100 显示模块
120 上基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1840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