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客车发动机舱隔热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1310017613.1 | 申请日: | 2013-01-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82995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03 |
发明(设计)人: | 叶文远;李晓园;曾尔曼;吴昊天;薛强;王建磊;陈宏宇;庄佩贞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萃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厦门产业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B60R13/08 | 分类号: | B60R13/08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首创君合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5204 | 代理人: | 张松亭 |
地址: | 200001 上海市黄浦***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客车 发动机舱 隔热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客车发动机舱隔热结构,特别是适用于现有客车的制备。
背景技术
如图1所示,现有客车的发动机舱2与客车的乘客舱3之间有一层承载板4,并在承载板上附着有保温隔热材料,这样的结构能起到避免发动机舱2的热量直接传递给乘客舱而使乘客仓内的温度升高。但是在夏天,这样的隔热结构依然会使乘客仓内的温度大大升高,因为单层的隔热板虽能阻断一定的热传递,但在达到一定的限度之后,热量传递将继续在发动机舱与乘客舱之间进行,并不能有效的降低发动机舱内的热量传递给乘客舱,这样就大大抵消了空调的制冷效果。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本身新能源汽车的续航能力就比较差,在夏天由于天气炎热,客车的空调系统大概需要消耗掉整车的1/3的能量,这对电动汽车及混合动力客车而言,如此大的能耗,是不能够承受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客车发动机舱隔热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
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客车发动机舱隔热结构,设于客车发动舱与乘客舱之间,其特征在于:包括位于发动机舱外的第一隔板,以及位于乘客舱外的第二隔板,在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之间设有空气对流通道。
在本发明的推荐实施例中,空气对流通道的流通空气来自车外的空气,或是引入的循环制冷空气。但最好是使用车外的空气,这样,无需使用自身的冷却系统所产生的冷空气,有利于节约能源。
在本发明的推荐实施例中,所述的空气对流通道的进风口开口位于底部,另一端的出风口位于发动机舱侧上方。
在本发明的推荐实施例中,底部的进风口处设有进风导板。进风导板可以加强空气流通。
在本发明的推荐实施例中,所述的空气对流通道有一个或是多个。一个通道是可以是内腔和进风口、出风口横向面积都较大的大通道,也可以是大通道隔离成若干个小通道。
在本发明的推荐实施例中,所述的隔板为单层结构,或为复合结构。
在本发明的推荐实施例中,至少一个隔板上设有保温隔热材料。
本发明在客车的发动机舱和乘客舱相邻的部分使用双层隔板,并且在双层隔板之间引入车外的对流空气,对流空气带走发动机舱传递到第一隔板的部分热量,这样能够有效降低从发动机舱传递到乘客舱的热量,降低了空调的负载,也相应的就降低了客车的能耗,对新能源汽车而言,对增加续航能力很有帮助。
附图说明
工艺流程图:
图1为现有客车发动机舱隔热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参照图2,一种客车发动机舱隔热结构,设置于客车乘客舱1及发动机舱2之间。由第一隔热板5、第二隔热板6和位于第一隔热板5、第二隔热板6之间的对流空气通道7组成。第一隔热板5设于发动机舱2外,而第二隔热板6设于乘客舱1外。空气对流空气通道的进风口位于车辆底部,该进风口设有进风导板6;出风口位于发动机舱的上方后侧。
本发明的原理如下:发动机3产生热量,并散发到发动机舱2中,进而传递到第一隔热板4。通过进风导板6的作用,车外对流空气进入对流空气通道7。通过对流空气的流通,对流空气带走部分第一隔热板4的热量。传递到第二隔热板5的热量明显减少。
实施例2
参照图3,一种客车发动机舱隔热结构,设置于客车乘客舱1及发动机舱2之间。由第一隔热板5、第二隔热板6和位于第一隔热板5、第二隔热板6之间的对流空气通道7组成。第一隔热板5设于发动机舱2外,而第二隔热板6设于乘客舱1外。空气对流空气通道的进风口位于车辆底部,该进风口设有进风导板6;出风口位于发动机舱的上方后侧。
以上结构和实施例1相同,所不同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隔热板5在进风口处作圆角处理,形成圆弧形倒角51,使进风口扩大,加强进风效果。
本发明的原理如下:发动机3产生热量,并散发到发动机舱2中,进而传递到第一隔热板4。通过进风导板6的作用,车外对流空气进入对流空气通道7。通过对流空气的流通,对流空气带走部分第一隔热板4的热量。传递到第二隔热板5的热量明显减少。
实施例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萃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厦门产业技术研究院,未经上海萃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厦门产业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1761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祛痘膏
- 下一篇:一种小型鱼类去脏加工的除脏轮装置及其去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