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控制装置、控制方法以及电子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310016337.7 | 申请日: | 2013-01-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18027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24 |
发明(设计)人: | 藤崎浩一;木村哲郎;金井达德;外山春彦;濑川淳一;白井智;樽家昌也;春木洋美;城田祐介;柴田章博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东芝 |
主分类号: | G06F1/26 | 分类号: | G06F1/26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11038 | 代理人: | 袁玥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控制 装置 方法 以及 电子 | ||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基于在2012年1月19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12-009288,并要求其优先权;其整体内容通过引用并入本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所描述的实施例总体涉及控制装置、控制方法以及电子装置。
背景技术
过去,已经提出了各种技术以减少电子装置的电力消耗。例如,存在一种技术,其中,当在预定时段内没有来自外部的输入时,在非易失性存储装置中保存主存储器或处理器中的数据,并且停止对主存储器或处理器的供电,以使电子装置进入睡眠(sleep)模式(低电力模式)。在该技术中,当在睡眠模式中从外部接收到输入(例如,退出睡眠状态的唤醒事件信号,诸如对面板或鼠标的触摸操作)时,将保存在非易失性存储装置中的数据返回到主存储器或处理器中,并且将电子装置返回到电子装置进入睡眠状态之前的状态以重启进程。
在传统技术中,当退出睡眠模式时,电子装置进入与电子装置进入睡眠模式之前的状态相同的状态,从而需要电子装置进入睡眠模式之前的电力当量。然而,根据电源的状态,可能不能获得电子装置进入睡眠模式之前的电力当量。
发明内容
各实施例的目的是提供能够在可用能量(电力)的范围内操作电子装置的控制装置和控制方法。
根据实施例,一种电力控制装置包括存储装置、监测器、确定单元以及控制器。存储装置在其中存储查找表,该查找表包括包括多个模块的电子装置的需要的电力消耗与启动条件之间的关系。从查找表中的需要的电力消耗确定电子装置的启动条件,并且该启动条件指定被包括在电子装置中的模块的通电/断电状态。监测器监测当启动电子装置时由电源供应的电压或可用电力。确定单元参考查找表确定对应于需要的电力消耗的启动条件,该需要的电力消耗对应于由监测器监测的电压或可用电力。控制器设置电子装置的启动条件以在由确定单元确定的启动条件中启动电子装置。
根据上述控制装置,能够在可用能量(电力)的范围内操作电子装置。
附图说明
图1为示出根据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构造实例的框图;
图2为示出根据实施例的电力控制装置的功能构造的实例的框图;
图3为示出根据实施例的电力消耗表的实例的图;
图4为示出根据实施例的改变进程的实例的流程图;以及
图5为示出根据实施例的条件控制的实例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将参考附图详细描述各个实施例。
图1为示出作为例如个人计算机(PC)的电子装置100的实例的框图。如图1所示,电子装置100包括处理器10、主存储器20、非易失性存储装置30、输入装置40、电力控制装置60、通信装置66、睡眠控制单元50以及电源70。这里,可以认为,电子装置100包括多个模块,所述模块被通过电力控制装置60单独控制。模块包括可单独控制电力的部件和该部件内的模块。例如,包括处理器10、主存储器20以及非易失性存储装置30的芯片上系统(SoC)中的模块可以是所述模块。
处理器10从主存储器20读取数据(例如,电子装置100的OS或应用软件)并执行程序,从而控制电子装置100的整个操作。处理器10包括中央处理单元(CPU)和寄存器(未示出)。另外,在处理器10和主存储器20之间提供高速缓冲存储器(未示出),其存储将频繁被处理器10访问的命令或数据。在实施例中,高速缓冲存储器包括存储频繁使用的数据的第一高速缓冲存储器和存储来自所述第一高速缓冲存储器的数据溢出的第二高速缓冲存储器。也就是说,该实施例的高速缓冲存储器包括两级。第一高速缓冲存储器相比于第二高速缓冲存储器被置为更靠近处理器10。
非易失性存储装置30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即使在停止对非易失性存储装置30的供电时,非易失性存储装置30仍可以保存内部数据。
输入装置40是用于各种输入的装置,并且可被配置为例如鼠标或键盘。
睡眠控制单元50在预定条件被满足时将电子装置100的状态改变为睡眠模式。这里,预定条件指示在预定时段内不执行通过输入装置40的输入。然而,预定条件不限于此,而可被任意设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东芝,未经株式会社东芝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1633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