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有机棉的栽培管理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201310014434.2 | 申请日: | 2013-01-15 |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04449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03 |
| 发明(设计)人: | 韩焕勇;陆波涛;余渝;陈霞 | 申请(专利权)人: | 新疆农垦科学院 |
| 主分类号: | A01G1/00 | 分类号: | A01G1/00;A01B79/02;A01C1/00;A01G7/06;A01G13/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鼎佳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48 | 代理人: | 王伟锋;刘铁生 |
| 地址: | 832000 新疆维*** | 国省代码: | 新疆;6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有机 栽培 管理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农业栽培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有机棉的栽培管理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越来越追求使用无污染的有机产品。棉花作为人们家居、着装物品的必须原料,其品质更是与人们的健康密不可分。有机棉是一种源于自然的绿色无污染的高品质优质纺织工业原料,其纺织品极受大众的青睐。
新疆具备发展有机棉的生态环境条件。首先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冬季寒冷,不利于病虫害越冬,总体虫害比内地轻;夏季气候干燥、光照充足、热量丰富,是发展有机棉的最佳地区;其次新疆土地资源丰富,水源供给稳定。虽然新疆降水量较少,但山区降水较多,由高山冰雪融水调剂径流,年际变化平缓,为灌溉种植有机棉提供了稳定可靠的水源。有机棉种植要求其栽培管理的整个过程不受任何污染,但目前传统的栽培管理方式中,无论是种子处理、整地施肥、田间管理还是病虫害防治措施,都难以满足有机棉生产的无污染要求。
鉴于上述传统的棉花栽培方式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设计人依靠多年的工作经验和丰富的专业知识,积极加以研究和创新,最终研发出一种有机棉栽培管理方法。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棉花栽培过程难以保证有机棉种植的无污染条件、栽培方法操作复杂劳动生产率低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有机棉的栽培管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播前整地:依次为选地、施肥和翻地;其中,
选地是选择周围无污染源的土地作为棉田,所述棉田土壤质地为中壤土或轻壤土,有机质含量高于1.5%;优选的,在所述棉田的四周设有宽8米以上的隔离带;棉田具有独立灌溉设施。
施肥是在播种的前一年秋季翻地时,将有机发酵腐熟肥作为底肥均匀地撒在棉田地表,所述有机发酵腐熟肥是由羊粪和油渣按质量比3~5:1混合堆置、发酵而成;
翻地是将棉田深翻25~28cm;
第二步,种子处理:依次为选种、脱绒和温汤浸种;其中,
选种是选择抗病虫害能力强、耐瘠薄和耐盐碱的棉花品种;
脱绒指将所述棉种用钢刷进行物理脱绒;
温汤浸种是先将棉种重量3~5倍的热水倒入容器内,加入棉种搅拌,保持水温在55~60℃,浸泡30~35分钟,再加冷水冷却至常温,浸泡8~10小时,捞出棉种晾干待播;
第三步,播种:依次为点播、覆膜和套种;其中,
当5cm地温达到12℃~15℃时开始点播播种,点播每穴一粒种子,行距为38cm,珠距为10~12cm;
覆膜指指使用聚乙烯塑料地膜覆盖,覆膜宽度为1膜6行;
套种为在棉田四周和中间套种宽2~3米的小茴香或玉米保护带,所述保护带间隔为20膜棉田。
第四步,田间管理,依次为:苗期管理、蕾期管理、花铃期管理和吐絮期管理;
第五步,采收。
进一步,本发明的有机棉栽培管理方法,第四步田间管理步骤中:
1)苗期管理包括:
苗期喷施叶面肥:棉苗3~4片真叶期喷施生物叶面肥;
苗期中耕松土:出苗后7~9天进行中耕松土,棉田中耕深度18~20cm,保护带中耕深度8~10cm;
苗期治草:人工拔除杂草;
苗期害虫治理:苗齐后喷施生物农药防治蓟马,采用诱虫装置或性诱剂诱杀地老虎成虫和越冬的棉铃虫成虫,对玉米保护带喷施生物农药和石硫合剂,喷施生石灰水的上清液或波尔多液对棉花进行叶面杀菌;
2)蕾期管理包括:
人工揭膜后进行第一次蕾期滴水和第二次蕾期滴水,两次滴水量均为每亩35~40m3;
蕾期喷施生物叶面肥、防治红蜘蛛和二龄棉铃虫;
人工拔除杂草和病株;
3)花铃期管理包括:
对棉珠打顶整枝,每株棉株留果枝7~8台;
花铃期滴水6~8次,总水量控制在240m3/亩;
采用诱虫装置或性诱剂诱杀棉铃虫,并采用生物农药防治红蜘蛛;
人工除草、除病株;
4)吐絮期管理包括:
人工清除田间杂草。
进一步,本发明的有机棉栽培管理方法,第四步田间管理还包括虫害防治,虫害防治包括棉铃虫防治、蚜虫防治和红蜘蛛防治。
1)棉铃虫防治,包括:
①利用小茴香或玉米诱集带诱集棉铃虫产卵或聚集,人工抹卵、捕杀幼虫;
②杨树枝把诱捕棉铃虫成虫,每公顷插40~50把,每天早上人工收集、捕杀成虫;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新疆农垦科学院,未经新疆农垦科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1443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