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无线充电传输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310010312.6 | 申请日: | 2013-01-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28989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16 |
发明(设计)人: | 丘宏伟;罗骏豪;何永先 | 申请(专利权)人: | 致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J17/00 | 分类号: | H02J17/00 |
代理公司: | 隆天国际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72003 | 代理人: | 赵根喜;吕俊清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无线 充电 传输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关于一种充电传输装置,且特别关于利用无线充电技术的无线充电传输装置。
背景技术
各种电子装置必须连接于供电电源而获得电力,才得以使用。一般而言,电子装置皆利用电源线而插接于电源(例如电源插座)以获得电力。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电子装置因应使用者的需求而轻薄化,以便于携带。由于其电子装置具有可携带的特性,使得电子装置无法随时仰赖于电源线而获得电力,因此电子装置内必须设置一充电电池,以提供电力予电子装置。
当电子装置内的充电电池的电量不足时,使用者使用一充电装置对电子装置的充电电池进行充电。现有充电传输装置具有一连接线,使用者将该连接线插设于电子装置并将现有充电传输装置插接于电源,使现有充电传输装置可通过连接线而传输电源的电力至电子装置中。然而,于充电过程中,由于现有充电传输装置的连接线的长度有限,使得使用者于电子装置的充电过程中会被连接线所限制而无法依照其使用习惯操作的或携带其电子装置任意移动。另一方面,现有充电传输装置经过长时间的反复充电,其连接线插接于电子装置的连接器容易因反复的插拔动作而损耗,以造成其连接线的充电效率低落,而当连接器损耗严重时,其连接线将无法充电。
鉴于其连接线的有线充电方式所带来的困扰,其充电技术的日益发展,目前市面上已研发出一种可进行无线充电(Wireless Charging)的无线充电传输装置。请参阅图1,其为现有无线充电传输装置与电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现有无线充电传输装置1包括一本体10、一电源线11、一电力模块12以及一传输线圈13,而现有电子装置2包括一壳体20、一封接收线圈21以及一充电电池(未显示于图中)。
现有无线充电传输装置1中,电源线11显露于本体10之外,用以连接于一供电源(未显示于图中)。电力模块12与传输线圈13皆设置于本体10的内部,且电力模块12分别连接于电源线11以及传输线圈13,使得电力模块12被供电源驱动时产生一电流,且电流通过传输线圈13而产生一电磁效应,使传输线圈13因应电磁效应所产生的磁通量而输出相对应的一电力。另一方面,现有电子装置2中,封闭接收线圈21设置于壳体20内,用以接收来自于传输线圈13的电力,而充电电池22连接于封闭接收线圈21,其用以储存封闭接收线圈21所接收到的该电力并使用。
一般而言,现有无线充电传输装置1的本体10被设计为一平台外型,且现有无线充电传输装置1的本体10的体积大于现有电子装置2的壳体20的体积,以便使用者放置现有电子装置2于其上。而于现有无线充电传输装置1传输电力予现有电子装置2的过程中,使用者必须特地将现有电子装置2内部的封闭接收线圈21接近于现有无线充电传输装置1的传输线圈13,使传输线圈13尽可能地对准于封闭接收线圈21,封闭接收线圈21才得以接收其电力,其中封闭接收线圈21以及传输线圈13的绕线方式皆呈现一圆形,且该圆形的传输线圈13的半径约为15毫米(Millimeter,mm)。
图1中,当使用者必须将现有电子装置2放置于现有无线充电传输装置1上,且传输线圈13准确地对准于封闭接收线圈21时,封闭接收线圈21可接收到的电力最大,也即此位置的无线充电效率最高。然而,使用者通常不会准确地对准传输线圈13以及封闭接收线圈21,而仅将现有电子装置2放置于现有无线充电传输装置1上,其无线充电效率较低。经实验统计可知,当现有电子装置2的封闭接收线圈21离开传输线圈13的距离大于一距离D时,其无线充电效率几乎为零,其中该距离D约等于3毫米。也就是说,于水平方向或垂直方向上的无线充电范围约为36毫米,其无线充电范围不大而不易对准传输线圈13以及封闭接收线圈21。因此,于进行无线充电工作的前,使用者必须先对准传输线圈13以及封闭接收线圈2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致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致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1031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