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平面亚波长非周期高对比度光栅及其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310002458.6 | 申请日: | 2013-01-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48715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17 |
发明(设计)人: | 王永进;于庆龙;施政;贺树敏;高绪敏;陈佳佳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邮电大学 |
主分类号: | G02B5/18 | 分类号: | G02B5/18;G03F7/00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许方 |
地址: | 210003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平面 波长 周期 对比度 光栅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平面亚波长非周期高对比度光栅,属于信息材料与器件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高对比度光栅(HCG:High-Contrast Grating)是一种光栅周期小于光波长的光栅,具有高反射以及透射聚焦能力。当光照射到其表面时,该光栅具有不发生高次衍射的特点。随着光栅衍射理论和光栅制造技术的不断完善,这种亚波长光栅被广泛用于制作抗反射元件、偏正器件、窄带滤波器等。利用HCG的高反射率性能,可以设计光探测器的反射镜,调节光栅参数,可以分析探测器的效率。
利用硅材料和Ⅲ族氮化物与空气折射率的差异,获得对光场有强约束作用的非周期高对比度的光栅结构。利用硅材料的反射能力以及高质量的谐振能力获得的这种高对比度光栅,可以进一步加工制成高质量因子谐振器件。利用Ⅲ族氮化物的低损耗以及高透射能力获得的这种高对比度光栅,可以进一步加工制成具有高透射率的空芯波导。将这种非周期的高对比度光栅应用在垂直腔表面发射激光器(或可调谐的垂直腔表面发射激光器)中,可以提高激光器的性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不需要改变光栅的设计结构,就可以使光栅获得相应聚焦能力的平面亚波长非周期高对比度光栅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提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本发明设计了一种平面亚波长非周期高对比度光栅,包括从上到下依次设置有高折射率材料器件层、低折射率材料层和硅衬底层,所述高折射率材料器件层的上表面为长方形,所述高折射率材料器件层上分布有平行于长方形短边的光栅,所述光栅的相位分布满足方程φ(y)=k0(y2/2fy);
其中,y轴定义为长方形的短边,x轴定义为长方形的长边,fy定义为xy平面上的焦距,φ(y)定义为相位分布,k0=2π/λ0,且k0定义为自由空间的波矢常量,所述低折射率材料层具有一个空腔。
本发明还设计了一种平面亚波长非周期高对比度光栅,包括从上到下依次设置有高折射率材料器件层和硅衬底层,所述高折射率材料器件层的上表面为长方形,所述高折射率材料器件层上分布有平行于长方形短边的光栅,所述光栅的相位分布满足方程φ(y)=k0(y2/2fy),其中,y轴定义为长方形的短边,x轴定义为长方形的长边,fy定义为xy平面上的焦距,φ(y)定义为相位分布,k0=2π/λ0,且k0定义为自由空间的波矢常量,所述硅衬底层底部具有一个凹槽。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化结构:所述高折射率材料器件层的材质为硅。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化结构:所述高折射率材料器件层的材质为Ⅲ族氮化物。
本发明还设计了一种所述平面亚波长非周期高对比度光栅的方法,实现载体为SOI晶片,包括如下具体步骤:
步骤(1):在所述SOI晶片的顶层硅器件层旋涂一层电子束光刻胶层;
步骤(2):采用电子束曝光技术在上述电子束光刻胶层按照方程φ(y)=k0(y2/2fy)定义分布平行于长方形短边的光栅,形成非周期高对比度光栅结构;
步骤(3):采用离子束轰击技术将步骤(2)中的非周期高对比度光栅结构转移至顶层硅器件层;
步骤(4):利用氧气等离子灰化方法去除残余的电子束光刻胶层;
步骤(5):采用BHF或Vapor HF技术,将位于非周期高对比度光栅结构下部的氧化物埋层去除,形成一个空腔。
本发明还设计了一种制备所述平面亚波长非周期高对比度光栅的方法,实现载体为硅衬底Ⅲ族氮化物晶片,包括如下具体步骤:
步骤(1):在所述硅衬底Ⅲ族氮化物晶片的顶层氮化物器件层上表面旋涂一层电子束光刻胶层;
步骤(2):采用电子束曝光技术在所述电子束光刻胶层按照方程φ(y)=k0(y2/2fy)定义分布平行于长方形短边的光栅,形成非周期高对比度光栅结构;
步骤(3):利用氮化物刻蚀技术将步骤(2)中的非周期高对比度光栅结构转移到所述顶层氮化物器件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邮电大学,未经南京邮电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0245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