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温湿度感测模块及其储液盒无效
申请号: | 201310002064.0 | 申请日: | 2013-01-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22661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5-28 |
发明(设计)人: | 曾文绶;黄焕祺;吕文斌;谢騄璘;高斌栩 | 申请(专利权)人: | 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1D21/02 | 分类号: | G01D21/02;G01K7/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11105 | 代理人: | 陈小雯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温湿度 模块 及其 储液盒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温湿度感测模块及其储液盒,且特别是涉及一种测量温湿度的感测模块及其储液盒。
背景技术
在一环境控制中(例如农场),精确地测量温度与湿度是非常重要的课题,因为若测量的温度与湿度不准确,可能导致错误的环控作业。例如,当温度测量的误差摄氏1度,则能源使用量可能有10%的误差。因此,如何改善温度与湿度测量不准确的问题是本领域业者努力的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温湿度感测模块及其储液盒,可改善温度与湿度测量不准确的问题。
为达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提出一种温湿度感测模块。此模块包括一储液盒、一信号传输单元、一湿球温度计、一保湿件及一干球温度计。储液盒包括一导流部及一储液槽,导流部引导液体流至储液槽内。湿球温度计设于储液盒上,用以感测环境的一湿球温度,并传输湿球温度给信号传输单元。保湿件传输储液槽内的液体给湿球温度计。干球温度计设于储液盒上,用以感测环境的干球温度,并传输干球温度给信号传输单元。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提出一种储液盒。储液盒包括一储液槽及一导流部。导流部引导一液体流至储液槽内。其中,一保湿件传输储液槽内的液体给一湿球温度计。
为了对本发明的上述及其他方面有更佳的了解,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A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储液盒的外观图;
图1B为图1A中沿方向1B-1B’的剖视图;
图2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容置箱的外观图;
图3A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温湿度感测模块的外观图;
图3B为图3A中沿方向3B-3B’的剖视图;
图4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温湿度感测模块的外观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0、200:温湿度感测模块
12:湿球温度计
14:干球温度计
16:保湿件
18:信号传输单元
19:风扇
100:储液盒
110:壳体
111:开口
112:气流通口
113:设置孔
114:第一气流孔
115:第二气流孔
116、150:开孔
120:导流部
121:斜面
122:垂直板
123:垂直流道
130:储液槽
140:泄水孔
160:过滤元件
200、300:容置箱
210:装设口
220:露出口
230:第一开孔
240:第二开孔
250:隔板
265:第一内侧板
275:第一内侧板
F:气流
L:液体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照图1A及图1B,图1A绘示依照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储液盒的外观图,而图1B绘示图1A中沿方向1B-1B’的剖视图。储液盒100包括壳体110、导流部120及储液槽130。
壳体110的内面提供吸光特性,此可通过涂布黑色涂料来实现。由于壳体110的内面提供吸光特性,如此可避免光线进入到壳体110内后(若有的话),照射到湿球温度计12及/或干球温度计14(图3A),而影响其测量温度的准确性。另一例中,壳体110的内面是粗糙面,可达成相似的效果。
壳体110具有开口111,开口111朝上,以承接外来的液体L,此液体L可以是雨水、露水或人为的加水。导流部120从开口111或邻近于开口111之处延伸至壳体110内。导流部120可引导液体L从储液盒100外部流至储液槽130内。导流部120具有斜面121,然也可为曲面。斜面121从壳体110的开口111往储液槽130的方向倾斜,使液体L可经由斜面的引导而进入储液槽130内。
导流部120包括垂直板122,垂直板122与壳体110的内壁定义出一垂直流道123,垂直流道123与开口111相通,使液体L经由开口111、斜面121及垂直流道123流至储液槽130。
储液盒100具有至少一泄水孔140,泄水孔140连通储液槽130,且用以控制储液槽130内的水位,如此可避免储液槽130内的液体从储液盒100的开孔150流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未经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0206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