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的控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80077783.2 | 申请日: | 2012-12-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4870282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8-26 |
发明(设计)人: | 仲西直器;吉川雅人;松谷慎太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0W10/02 | 分类号: | B60W10/02;B60K6/48;B60K6/547;B60W10/06;B60W20/00 |
代理公司: | 北京金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5 | 代理人: | 黄威;苏萌萌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控制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备被设置于发动机与电动机之间的动力传递路径上的离合器的车辆的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已知一种车辆,其具备发动机、电动机、被设置于该发动机与该电动机之间的动力传递路径上并能够使发动机从驱动轮分离的离合器。在这种车辆中,以释放了离合器的状态而使发动机停止。从这样的状态来启动发动机的各种的方法已被提出。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提出了如下技术,即,在上述车辆中,当要求发动机的启动时,通过将离合器朝向卡合进行控制,从而利用电动机的输出转矩(在未特别区分的情况下,动力和力也为同义)而使发动机旋转驱动(使曲轴开始旋转)来启动发动机。此外,在专利文献2中提出了如下技术,即,在上述车辆中,当要求发动机的启动时,在发动机的完全爆炸后以离合器的释放状态而使发动机转速上升,并在发动机转速变为高于电动机转速之后开始实施离合器的卡合。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13103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1-1639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另外,在专利文献1中所记载的技术中,虽然能够期待迅速地启动发动机,但如果在将离合器朝向卡合进行控制时的转矩容量(以下,称为“离合器转矩”)、与为了启动发动机而增加的量的电动机转矩(以下,称为“电动机补偿转矩”)之间产生偏差,则存在发生冲击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在专利文献2中所记载的技术中,由于在将离合器朝向卡合进行控制时未输出上述电动机补偿转矩,因此能够对离合器的卡合冲击进行抑制。然而,在专利文献2中所记载的技术中,与专利文献1中所记载的技术相比,由于离合器的完全卡合较迟而至转移到使用发动机的动力进行的行驶为止需要时间,因此,例如存在对于加速要求的车辆响应性降低的可能性。另外,如上文所述的课题并未公知,并且尚未提出如下的技术,即,在使用了于发动机启动时在发动机的完全爆炸后以离合器的释放或滑移状态而使发动机转速上升的技术的情况下,同时实现抑制启动冲击和迅速地启动发动机的技术。此处的发动机启动除了指仅发动机完全爆炸(开始运转)至可以自动运转为止的情况之外,还指与至离合器被完全卡合为止的发动机启动相关的一系列的控制工作。
本发明是以上述的情况作为背景而完成的发明,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发动机的运转后(能够自动运转后)以离合器的释放或滑移状态而使发动机转速上升的发动机启动时,能够同时实现启动冲击的抑制与发动机起动的响应性的提高的车辆的控制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
为了达到所述目的的第一发明的要旨为,(a)一种车辆的控制装置,所述车辆具备发动机、电动机、被设置于该发动机与该电动机之间的动力传递路径上的离合器,(b)在启动所述发动机时,当该发动机能够自动运转时,则以该离合器的释放或滑移状态而使该发动机的转速上升,(c)而且,所述车辆的控制装置实施第一发动机启动控制和第二发动机启动控制中的任意一方,所述第一发动机启动控制在所述发动机的转速的上升过程中该发动机的转速到达所述电动机的转速之前,开始实施使所述离合器完全卡合的控制;(d)所述第二发动机启动控制通过在所述发动机的转速的上升过程中于该发动机的转速超过所述电动机的转速之后使该发动机的转速降低从而使该发动机的转速与所述电动机的转速同步之后、或者趋向于该同步时,开始实施朝向所述离合器的完全卡合的控制。
发明效果
通过采用这种方式,所述车辆的控制装置能够结合发动机被要求启动时的状况而区分使用如下启动控制,即,虽然易于发生启动冲击但发动机被比较迅速地启动的第一发动机启动控制、和虽然发动机的启动较慢但易于抑制启动冲击的第二发动机启动控制。因此,在发动机的运转后以离合器的释放或滑移状态而使发动机转速上升的这种发动机启动时,能够同时实现启动冲击的抑制与发动机起动的响应性的提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8007778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