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可旋转地显示自动立体呈现的显示单元有效
申请号: | 201280077593.0 | 申请日: | 2012-12-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4871535B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06 |
发明(设计)人: | 杜琳;秦鹏;周光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汤姆逊许可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N13/31 | 分类号: | H04N13/31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11105 | 代理人: | 吕晓章 |
地址: | 法国伊西*** | 国省代码: | 法国;FR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旋转 显示 自动 立体 呈现 单元 | ||
一种显示单元可以包括:显示屏幕设备,显示基于图像数据由像素形成的内容;视差屏障,包括形成缝隙部分和屏蔽部分的像素,并且被布置成结合所述显示屏幕设备来显示自动立体呈现;以及传感器,感测从基准旋转位置开始的关于垂直于显示屏幕设备的表面的轴的显示单元的旋转。可以根据从基准旋转位置开始的显示单元的旋转来旋转显示屏幕设备的像素布置和视差屏障的像素布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可旋转地显示自动立体呈现的显示单元、电子装置和存储用于可旋转地显示自动立体呈现的程序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根据自动立体视法(autostereoscopy),视差屏障可以放置在诸如LCD(液晶显示器)这样的图像源的前面,以便显示具有三维深度的增加感知的自动立体呈现,而不需要观看者佩戴特殊的头盔或3D(三维)眼镜。视差屏障允许观看者的每只眼睛看到像素的不同集合,以便通过视差创建深度感。
在WO 2007/024118A1中提出区格型视差屏障(cell type parallax barrier)和使用区格型视差屏障的立体图像显示装置的示例。
使用传统视差屏障的电子装置例如可以在该电子装置的显示屏幕相对于观看者处于所谓的“横向”(或水平)取向或“纵向”(或垂直)取向时提供令人满意的自动立体呈现。然而,例如当观看者转动或旋转电子装置并且将显示屏幕的取向改变为横向或纵向取向之外的取向时,自动立体呈现的质量可能劣化,并且观看者可能不再体验到令人满意的深度的三维感知。
根据使用传统视差屏障的电子装置,观看者只有在显示屏幕相对于观看者处于预定取向(例如,诸如横向或纵向取向等)时才可以从自动立体呈现体验到令人满意的深度的三维感知。
因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可以是提供一种显示单元、电子装置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无论相对于观看者的显示屏幕的取向如何,都能够提供具有三维深度的增加感知的自动立体呈现。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一种显示单元可以包括:显示屏幕设备,显示基于图像数据由像素形成的内容;视差屏障,包括形成缝隙部分和屏蔽部分的像素,并且被布置成结合所述显示屏幕设备来显示自动立体呈现;以及传感器,感测从基准旋转位置开始的关于垂直于显示屏幕设备的表面的轴的显示单元的旋转,其中根据从基准旋转位置开始的显示单元的旋转来旋转显示屏幕设备的像素布置和视差屏障的像素布置。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一种电子装置可以包括:显示单元,其包括显示基于图像数据由像素形成的内容的显示屏幕设备、包括形成缝隙部分和屏蔽部分的像素并且被布置成结合所述显示屏幕设备来显示自动立体呈现的视差屏障;传感器,感测从基准旋转位置开始的关于垂直于显示屏幕设备的表面的轴的显示单元的旋转;以及处理单元,执行包括根据从基准旋转位置开始的显示单元的旋转来旋转显示屏幕设备的像素布置和视差屏障的像素布置的控制。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方面,一种非临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在其中存储使计算机执行用于控制显示单元的自动立体呈现的控制处理的程序,所述控制处理包括以下步骤:控制显示单元的显示屏幕设备以显示基于图像数据由像素形成的内容;控制显示单元的视差屏障以由视差屏障的像素形成缝隙部分和屏蔽部分,所述视差屏障被布置成结合所述显示屏幕设备来显示自动立体呈现;基于来自传感器的信号来感测从基准旋转位置开始的关于垂直于显示屏幕设备的表面的轴的显示单元的旋转;以及根据从基准旋转位置开始的显示单元的旋转来旋转显示屏幕设备的像素布置和视差屏障的像素布置。
本发明的目的和优点将通过在权利要求书中具体指出的要素和组合来实现和得到。
要理解的是,如所要求的那样,前面的一般描述和下面的详细描述这两者都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而不是限制本发明。
附图说明
根据下面的描述,结合附图,本发明的这些和其他方面、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显而易见,附图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汤姆逊许可公司,未经汤姆逊许可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8007759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