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冲击吸收部件有效
申请号: | 201280076663.0 | 申请日: | 2012-11-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4755792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7-01 |
发明(设计)人: | 近藤修; 角野卓; 操上义崇 | 申请(专利权)人: | 杰富意钢铁株式会社; 铃木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16F7/12 | 分类号: | F16F7/12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127 | 代理人: | 李辉; 黄纶伟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冲击 吸收 部件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吸收冲击能量的冲击吸收部件。
背景技术
在汽车中搭载有用于吸收碰撞时的能量的部件。这样的部件中的一种是碰撞盒。碰撞盒一般由一个或几个部件形成为筒状,当沿轴向施加有冲击载荷时,碰撞盒通过沿轴向呈波纹状变形来吸收冲击能量。作为碰撞盒所要求的性能,可以举出:当施加有冲击载荷时沿轴向稳定地呈波纹状变形;和与变形相伴随的能量吸收效率高。为了提高碰撞盒所要求的性能而提出了各种方案。
在截面形状是四边形或六边形的碰撞盒中,由于沿轴向延伸的棱线的数量变少且一条边的长度变长,因此在吸收冲击时能量吸收效率变差。因此,在专利文献1中,提出了截面形状是八边形的碰撞盒。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碰撞盒具备应力集中部(凸起(bead)形成部),所述应力集中部成为塑性变形的起点,从而能够使碰撞盒稳定地呈波纹状变形。应力集中部由在碰撞盒的内侧形成的凸部构成,并被设成在轴向上彼此不同。通过设置应力集中部,诱导碰撞盒向凸部的突出方向变形,从而,碰撞盒稳定地呈波纹状变形。
另外,在专利文献1的图2中,图示出沿轴向设有2级应力集中部的碰撞盒,在该文献的图9中,图示出沿轴向设有7级应力集中部的碰撞盒。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12388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即使是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碰撞盒,也不能说充分地满足了稳定地呈波纹状变形、和与变形相伴随的能量吸收效率高这样的碰撞盒所要求的性能。
即,即使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碰撞盒那样将碰撞盒的截面形状设定为八边形,由于与设置碰撞盒的前侧构件的端部的形状之间的关系,多数情况下截面形状变成长八边形(对置的一对边部较长的八边形)而不是正八边形。在该情况下,残留有长的边部,轴向力和能量吸收效率降低。
并且,根据专利文献1所述的碰撞盒,在同一截面中全部的应力集中部向内侧方向突出,并在同一截面中诱导碰撞盒向同一方向变形。然而,对于在同一截面中向同一方向的变形,在能量吸收效率上存在极限,未必能够进行充分的能量吸收。
而且,当形成碰撞盒的钢板的拉伸强度变高时,碰撞盒难以变形,因此在使用拉伸强度在590MPa以上的高强度钢板的情况下,需要研究碰撞盒的与之相应的形状。然而,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发明完全没有研究这一点。因此,在使用高强度钢板的情况下,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碰撞盒有可能无法适当地发挥其功能。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是提供一种冲击吸收部件,该冲击吸收部件即使在使用了拉伸强度高的高强度钢板的情况下也会稳定地呈波纹状变形,且能量吸收效率高。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冲击吸收部件为筒状,当所述冲击吸收部件受到轴向压缩载荷时,该冲击吸收部件呈波纹状塑性变形,由此来吸收冲击能量,其特征在于,所述冲击吸收部件由拉伸强度在590MPa以上的钢板形成,并且,所述冲击吸收部件的与轴向垂直的截面形状是具有12个顶点的大致十字状的封闭截面,用直线连结所述12个顶点中的8个顶点而形成八边形,将所述八边形中的斜边的两端的顶点和处于所述斜边的两端的顶点之间的顶点连结起来的直线所成的角度α被设定在120°≤α≤150°的范围内,所述截面形状的纵横比被设定在1:1至2:1的范围内,所述八边形的纵边和横边中的较长的边的长度与斜边的长度的比被设定在1:1至1.5:1的范围内。
在上述发明的基础上,本发明的冲击吸收部件的特征在于,在筒状的外表面上至少形成有1级成为波纹状的塑性变形的起点的凸起形状部,该凸起形成部被设成:在同一截面的相邻的面上形成的凸起形状部的凹凸的朝向在内外成为相反方向。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冲击吸收部件,即使在使用了拉伸强度高的高强度钢板的情况下,也能够稳定地呈波纹状变形,且能够提高能量吸收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冲击吸收部件的立体图。
图2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冲击吸收部件在与轴向垂直的方向上的剖视图。
图3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冲击吸收部件的截面形状的说明图。
图4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冲击吸收部件的变形方式的说明图。
图5是在确认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冲击吸收部件的性能的实验中所采用的形状的说明图。
图6是示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冲击吸收部件中的倾斜面所成的角度α与能量吸收效率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杰富意钢铁株式会社; 铃木株式会社,未经杰富意钢铁株式会社; 铃木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8007666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带有正齿轮组的传动装置单元
- 下一篇:背板用组合物、背板、制动片和卡钳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