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照明装置、图像传感器以及它们的制造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280072669.0 | 申请日: | 2012-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4255020A | 公开(公告)日: | 2014-12-31 |
发明(设计)人: | 藤内亚纪子;大滨大辅;荒牧彻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4N1/04 | 分类号: | H04N1/04;G03B27/50;G03B27/54;H04N1/028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1100 | 代理人: | 宋俊寅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照明 装置 图像传感器 以及 它们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复印机、复合机等图像读取装置中所使用的线光源的照明装置、使用该照明装置的图像传感器以及它们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对于利用图像读取装置所使用的线光源的照明装置的图像传感器,随着高分辨率化,要求在主扫描方向(长边方向)上照射均匀的光,并确保读取深度(焦点深度)。现有技术中具有如下结构。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光学外壳对液晶元件进行固定的结构。
此外,专利文献2的图1中记载有如下照明装置:通过使发光元件发出的光从沿主扫描方向的长圆柱状的导光体的端面射入,从而对主扫描方向照射均匀的光。详细而言,导光体与安装有发光元件的发光元件基板安装于保持部,并且决定各自的相对位置。利用位于副扫描方向(短边方向)两端面的嵌合销与形成于外框的壁部的定位孔将该保持部固定于外框上。另外,专利文献2中作为图像传感器的示例举出了接触式图像传感器(CIS)。
并且,伴随着接触式图像传感器的照明系统中所使用的光源的高输出化,也要求高效的光源散热结构。专利文献3的图4中示出了如下结构:在金属板上搭载有作为光源的LED芯片,通过在LED芯片的相反面侧的平坦部上安装被弯曲的散热板,从而对光源进行散热。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0-16046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2010-283436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特开2008-22781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然而,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发明中具有如下问题:长度较短方向(专利文献1的图5中的Y方向)的定位较为困难,在组装时会产生偏差。
专利文献2记载的照明装置具有如下结构:利用保持部的嵌合销与形成于外框的壁部的定位孔而固定于外框上,但原稿在安装于外框上的玻璃盖板(cover glass)上进行传送,因此从导光体到原稿为止的高度的位置偏差是导光体、保持部、外框以及玻璃盖板各自的部件尺寸偏差的累积。其结果是,从光源对原稿照射的光量可能在每个装置中具有较大的差异。
此外,利用专利文献3所记载的照明装置的接触式图像传感器以提高照明装置的散热效率为目的,成为具有对散热板和散热板进行固定的板簧的结构,因此具有其结构变得复杂的问题。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以简单的结构来提高从光源(导光体)到原稿(读取对象)为止的距离的精度。
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观点所涉及的照明装置包括:柱状的导光体;基板,该基板的一个面上固定有光源;以及保持部,该保持部形成有贯通孔及卡合部,该贯通孔中插入有导光体的柱状中心轴方向的端部并对导光体进行保持,该卡合部在光源位于贯通孔的位置且与导光体的柱状中心轴方向的端面相对的状态下与基板卡合并对基板进行保持。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仅以保持部来调整导光体、光源基板、以及散热部的位置关系,能容易且高精度地使光轴与原稿等读取对象相匹配。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图像传感器的分解图。
图2是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图像传感器的外观图。
图3是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图像传感器(照明装置部)中的导光体与保持部的分解图。
图4是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图像传感器(照明装置部)中的保持部与光源的分解图。
图5是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图像传感器(照明装置部)中的反射板与保持部的分解图。
图6是从主扫描方向观察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图像传感器的保持部的位置而得到的剖视图。
图7是从主扫描方向观察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图像传感器的导光体的位置而得到的剖视图。
图8是从副扫描方向观察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图像传感器的导光体的中心而得到的剖视图。
图9是从副扫描方向观察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图像传感器中的棒形透镜阵列而得到的剖视图。
图10是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照明装置与外壳的分解立体图。
图11是拆卸下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图像传感器的透明板后的外观图。
图12是从主扫描方向观察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图像传感器的主扫描方向中央部而得到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菱电机株式会社,未经三菱电机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8007266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