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扭矩杆和用于动力单元的支撑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1280057784.0 | 申请日: | 2012-11-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74842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06 |
发明(设计)人: | 上林拓;佐村俊树 | 申请(专利权)人: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0K1/00 | 分类号: | B60K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田军锋;侠晖霞 |
地址: | 日本爱知***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扭矩 用于 动力 单元 支撑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的扭矩杆和用于动力单元的支撑结构。
背景技术
日本专利申请公报No.2010-274912(JP2010-274912A)公开了一种动力装置支撑结构。在该结构中,动力装置的后下部经由扭矩杆由悬置横向构件联接及支撑。尽管动力装置中的振动主要由与滚动惯性主轴相邻的一对安装座构件来衰减,但扭矩杆抑制动力装置中的滚动惯性主轴周围的振动。
这里,在车辆的扭矩杆具有多个共振模式的情况下,在扭矩杆的端部中安装振动控制块和/或振动吸收橡胶的常规方法仅降低了部分共振模式中的振动。在降低振动方面仍存在提升的空间。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车辆扭矩杆和用于动力单元的支撑结构,通过该车辆扭矩杆和支撑结构,即使在发生多个共振模式的情况下也能够降低振动。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车辆扭矩杆包括:扭矩杆主体,该扭矩杆主体在其纵向方向上具有一个端部和另一端部,该一个端部接合至动力单元,该另一端部接合至车身侧接合部,扭矩杆主体通过车身侧接合部联接及支撑动力单元;和配重构件,该配重构件设置在扭矩杆主体的纵向方向上的中间部上。
扭矩杆具有由从动力单元传来的振动引起的多个共振模式。通过设置在扭矩杆主体的纵向方向上的中间部上的配重构件,将所述多个共振模式中的平移共振模式的共振频率改变至较低频率。然而即使在配重构件设置在扭矩杆主体的纵向方向上的中间部上的情况下,所述多个共振模式中的转动共振模式的共振频率也没有显著的改变,或改变很小。
即,通过在扭矩杆主体的中间部上设置配重构件,能够在不显著地改变或几乎不改变转动共振模式的共振频率的情况下,极大地改变平移共振模式的共振频率。以此方式,将平移共振模式的共振频率与转动共振模式的共振频率分开,使得能够降低扭矩杆主体中的振动。
在根据第一方面的车辆扭矩杆中,扭矩杆主体可包括弯曲起始部,该弯曲起始部相对于配重构件设置在纵向方向上的一个端部侧上或另一端部侧上,并构造成当发生引起扭矩杆主体弯曲变形的车辆碰撞时成为弯曲变形的起始点。弯曲起始部可为扭矩杆主部被弯曲之处的弯曲部。
由于扭矩杆主体包括弯曲起始部,该弯曲起始部相对于配重构件设置在纵向方向上的一个端部侧上或另一端部侧上并构造成成为弯曲变形的起始点,因此扭矩杆主体可从弯曲起始点开始弯曲和变形,而配重构件并不阻碍该变形。扭矩杆主体的从弯曲起始部开始的弯曲变形有效地吸收车辆碰撞时的冲击。因此,与在扭矩杆主体中无弯曲起始部的构型相比,确保了在车辆碰撞时的冲击的有效吸收。
在根据第一方面的车辆扭矩杆中,配重构件可具有凹部,并且扭矩杆主体可插入到该凹部中并且固定至配重构件。
当配重构件的凹部配合到扭矩杆主体上以固定时,容易地将配重构件设置在扭矩杆主体的中间部上。
在根据第一方面的车辆扭矩杆中,扭矩杆主体的重心的位置和配重构件的重心的位置在纵向方向、和沿与纵向方向垂直的平面截取的横截面中的至少一者上可以大致彼此重合。
在根据第一方面的车辆扭矩杆中,扭矩杆主体可具有U形横截面,U形横截面在当扭矩杆主体经受弯曲变形时扭矩杆主体变得凸出的一侧上敞开。
在扭矩杆主体具有在弯曲起始部的突出侧上敞开的U形横截面的情况下,与在凸出侧无开口的构型相比,扭矩杆主体更容易从弯曲起始部开始弯曲和变形。这提升了在车辆碰撞时的冲击吸收性能。因此,与在凸出侧无开口的构型相比,提升了在车辆碰撞时的冲击吸收性能。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用于动力单元的支撑结构包括:车身侧接合部,该车身侧接合部设置在动力单元的车辆纵向方向上的后侧或前侧处,动力单元容置在车辆的动力单元室中;以及根据第一方面的车辆扭矩杆,车辆扭矩杆通过车身侧接合部联接和支撑动力单元。
从动力单元传来的振动在扭矩杆中产生多个共振模式。根据需要调整配重构件的配重将平移共振模式的共振频率与转动共振模式的共振频率分开(分散),从而减小了扭矩杆主体中的振动以提升声振(NV)性能。
另外,在车辆正面碰撞或车辆后部碰撞时,扭矩杆主体弯曲和变形,由此吸收了车辆碰撞中的冲击。
在根据第二方面的用于动力单元的支撑结构中,动力单元可包括与连接至驱动轮的传动轴同轴地布置的驱动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8005778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网测控终端
- 下一篇:一种可同时检测雷电流和工频交流电流的宽带有源柔性线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