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能量收集被动和主动悬架有效
申请号: | 201280052390.6 | 申请日: | 2012-10-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89747B9 | 公开(公告)日: | 2017-01-18 |
发明(设计)人: | 克里什托夫·西克斯 | 申请(专利权)人: | 坦尼科汽车操作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G17/044 | 分类号: | B60G17/044;B60G17/048;F16F9/34 |
代理公司: | 北京德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018 | 代理人: | 周艳玲,王琦 |
地址: | 美国伊***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能量 收集 被动 主动 悬架 | ||
技术领域
本公开旨在被动和主动悬架系统。更具体地,本公开旨在对在悬架系统阻尼期间产生的能量进行收集的被动和主动悬架系统。
背景技术
本部分提供与本公开有关的背景信息,其未必是现有技术。
悬架系统被提供用于当车辆在纵向路面不平整度的情况下行进时将车身(簧上部分)从车辆的车轮和车轴(簧下部分)过滤(filter)或使车身(簧上部分)与车辆的车轮和车轴(簧下部分)隔离,并用于控制车身和车轮运动。另外,悬架系统还用于维持正常的车辆姿态,以促进移动期间车辆的稳定性。典型的被动悬架系统包括位于车辆的簧上部分和簧下部分之间的弹簧和平行于弹簧的阻尼装置。
液压致动器,诸如减震器和/或支柱,用以与常规的被动悬架系统结合以吸收行驶过程中产生的多余的振动。为吸收这种多余的振动,液压致动器包括位于液压致动器的压力缸内的活塞。活塞通过活塞杆被连接到车辆的簧上部分或者车身。由于活塞能够在其在压力缸内移位时限制阻尼流体在液压致动器的工作室内的流动,所以液压致动器能够产生抵制悬架的振动的阻尼力。活塞对工作室内的阻尼流体的限制程度越大,由液压致动器产生的阻尼力越大。
近年来,已经对能够相对于常规被动悬架系统提供改进的舒适性和道路操纵性的机动车辆悬架系统产生相当大的兴趣。通常,这种改进通过利用能够对由液压致动器产生的悬架力进行电子控制的“智能”悬架系统来实现。
在实现称为半主动或全主动悬架系统的理想“智能”悬架系统时,不同水平是可能的。一些系统基于抵抗活塞移动的动力控制并产生阻尼力。其它系统基于作用于活塞且独立于压力管内的活塞的速度的静力或者缓慢变化的动力控制并产生阻尼力。其它更精细的系统能够在液压致动器的回弹和压缩运动期间产生变化的阻尼力,而与活塞在压力管中的位置和运动无关。
在被动和主动悬架系统两者中在液压致动器中产生的移动转换机械能,并且该机械能被变成液压致动器的流体及致动器的部件的热。
发明内容
该部分提供本公开的大致总结,并非是其全部范围或其所有特征的全面公开。
本公开为本领域提供一种系统,该系统捕获被动或主动悬架系统中产生的能量,以使该能量随后能够被重新使用,或者使该能量能够被转换为其它形式的能量,诸如电能。
进一步的应用领域由在此提供的描述将变得明显。在本发明内容中的描述和特定示例仅用于例示的目的,并非意欲限制本公开的范围。
附图说明
在此描述的附图仅用于所选实施例而非所有可能的实施方式的例示目的,并且不意欲限制本公开的范围。
图1是包含根据本公开的主动能量收集悬架系统的车辆的图示;
图2是图1中所示的主动能量收集装置之一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所示的主动能量收集装置的示意图,例示主动能量收集装置的部件;
图4是图3中所示的主动能量收集装置的示意图,示出在主动能量收集装置的被动回弹模式期间的流体流动;
图5是图3中所示的主动能量收集装置的示意图,示出在主动回弹操作模式期间的流体流动;
图6是图3中所示的主动能量收集装置的示意图,示出在主动能量收集装置的被动压缩模式期间的流体流动;
图7是图3中所示的主动能量收集装置的示意图,例示在主动压缩操作模式期间的流体流动;
图8是根据本公开另一实施例的主动能量收集悬架系统的图示;
图9是图8中所示的主动能量收集装置的示意图,示出在主动能量收集装置的被动回弹模式期间的流体流动;
图10是图8中所示的主动能量收集装置的示意图,示出在主动能量收集装置的主动回弹操作模式期间的流体流动;
图11是图8中所示的主动能量收集装置的示意图,示出在主动能量收集装置的被动压缩模式期间的流体流动;
图12是图8中所示的主动能量收集装置的示意图,示出在主动能量收集装置的主动压缩操作模式期间的流体流动。
相应的附图标记在附图的若干视图中始终表示相应的部分。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附图更充分地描述示例实施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坦尼科汽车操作有限公司,未经坦尼科汽车操作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8005239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