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带有第一凸轮支承体的布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80048622.0 | 申请日: | 2012-08-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74618B | 公开(公告)日: | 2016-11-09 |
发明(设计)人: | 迈克尔·哈恩;马丁·弗莱舍尔 | 申请(专利权)人: | 蒂森克虏伯普利斯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1/184 | 分类号: | B62D1/184 |
代理公司: | 北京弘权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63 | 代理人: | 李少丹;许伟群 |
地址: | 列支敦*** | 国省代码: | 列支敦士登;LI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带有 第一 凸轮 支承 布置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机动车的可调节转向柱的固定装置的、带有第一凸轮支承体和至少一个另外的凸轮支承体的布置,其中所述凸轮支承体分别具有至少一个凸轮(Nocken),并且凸轮支承体能够相互对置地围绕转动轴线相对转动地布置,并且在第一凸轮支承体相对于所述另外的凸轮支承体沿着转动角围绕转动轴线转动时,第一凸轮支承体的凸轮在接触轨迹上沿着滑动地靠置在所述另外的凸轮支承体的凸轮上。
这种布置使用在机动车的可调节转向柱的固定装置或者夹紧装置中。借助通常可以用手操作的杆,可以将凸轮支承体相对于彼此转动。在第一状态中,于是固定装置处于打开状态中,其中转向轴以及由此安装在转向柱上的转向轮可以在高度方向和/或长度方向上调节,以便将转向轮的位置与相应驾驶员的位置匹配。在现有技术中已知了不同的凸轮支承体,其中凸轮不同地成型,即具有彼此不同的凸轮轮廓。通常,也谈及凸轮或者凸轮支承体以及与其共同作用的凸轮随动件。然而这仅仅是语言习惯。最后,凸轮支承体和凸轮随动件分别涉及带有相应凸轮的凸轮支承体。
在凸轮的制造或者成型时的一个普遍问题是,以尽可能短的调节路径或者转动角来提供尽可能大的压力,用于将固定装置卡锁在其闭合状态中。同时,用于操作固定装置的杆所需的手作用力应当保持在尽可能低的水平上,并且传递舒适的操作感觉。此外,在凸轮上的磨损应当保持为尽可能小。
EP1180466为了改善可操作性而提出了凸轮表面构建有多个上升坡道(Anstiegsrampen),其升高是不同的,以便根据转动角以及由此根据夹紧力来实现手作用力的尽可能均匀的过渡。在现有技术中,此外一般地已知了曲线形的上升坡道,例如在JP2003-231470A中进行了公开。在JP2005-231545A中同样示出了凸轮坡道。
根据JP2006-131211A,要产生带有优化的手作用力变化曲线的特殊需要的夹紧力。为此,JP2006-131211A提出了构建凸轮和凸轮随动件之间的接触面,使得在接触面中的压力变化曲线沿着从凸轮支承体的转动中心或者转动轴线向外延伸的线尽可能地均匀,其中所述凸轮和凸轮随动件在夹紧系统的闭合状态中相互配合。为此,凸轮接触部首先从径向外端部来闭合。根据该文献,在凸轮中的弹性形变相应地大于在工作中所预期的、部件的热膨胀。由于从开始所预期的弹性形变以及超高(Ueberhoehung)的仅仅非常小的值,所以该技术方案对于单个部件的精度并且由此对于制造公差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此外,凸轮支承体和凸轮的疲劳强度只能以高开销来实现,因为有目的地设置了弹性形变,以便实现均匀的力变化曲线。
对于上述所有现有技术中的技术共同的是,手作用力变化曲线只能被非常有限地优化。
因此本发明的任务是,提供这种类型的装置,其中在凸轮支承体围绕转动轴线相对转动时,可以将力变化曲线最佳地与需求匹配。
根据本发明,这通过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来实现。
由此设计的是,接触轨迹在距转动轴线的根据转动角而变化的径向距离中走向。
接触轨迹以及凸轮几何结构和接触部可以有利地在极坐标中借助转动角以及在径向上距离转动轴线的距离来描述。
换而言之,由此本发明的一个基本思想是,在径向中看,在接触轨迹的走向上可变地构建两个凸轮之间的接触、即接触轨迹与转动中心或者转动轴线的距离。特别地,在此可以设计的是,在整个转动角上,接触轨迹的径向距离或者持续地增大或者持续地减小,以便在固定装置的闭合和/或打开过程中在该布置的凸轮支承体相对于彼此转动时实现所希望的力变化曲线。
凸轮支承体或者凸轮的如下区域理解为接触轨迹:该区域在操作固定装置的过程中与其他凸轮支承体或者凸轮接触,其中通过该接触部来传递固定装置的夹紧力,或者进行固定装置的凸轮控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蒂森克虏伯普利斯坦有限公司,未经蒂森克虏伯普利斯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8004862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挡瓶结构
- 下一篇:一种粉煤灰气力输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