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带端子的电线及其制造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80026243.1 | 申请日: | 2012-07-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63176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05 |
发明(设计)人: | 宫本贤次;太田智也;小野纯一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住友电装株式会社;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R4/62 | 分类号: | H01R4/62;H01R4/18;H01R43/048 |
代理公司: | 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19 | 代理人: | 权太白;谢丽娜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端子 电线 及其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带端子的电线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作为具有利用绝缘被覆层覆盖导体并且在末端使导体露出的电线以及连接于该电线的末端的端子的带端子的电线,例如公知有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结构等。
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带端子的电线中,在电线的末端露出的导体上压接端子的线筒来进行电连接。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平5-7205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上述带端子的电线中,存在如下情况:由于蠕变现象,压接的线筒返回压接前的状态,线筒与电线的露出导体的接触负荷降低,连接状态恶化而连接电阻增大。
特别是,在具备铝(合金)制的导体的电线中,电线与端子的热膨胀率的差较大,因此存在容易受到蠕变现象所产生的影响而连接状态容易恶化的问题。
本发明基于以上情况而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高与端子的连接可靠性的带端子的电线及其制造方法。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作为解决上述课题的技术方案,本发明的带端子的电线具备:电线,具有铝制或铝合金制的导体和覆盖上述导体的绝缘被覆层;以及端子,具有与在上述电线的末端露出的露出导体连接的连接部,其中,上述连接部通过对设置于上述端子的能够供上述露出导体插通的筒状部在使上述露出导体插通的状态下进行加热并同时进行压缩而形成。
另外,本发明是一种带端子的电线的制造方法,该带端子的电线具备:电线,具有铝制或铝合金制的导体和覆盖上述导体的绝缘被覆层;以及端子,具有与在上述电线的末端露出的露出导体连接的连接部,其中,在使上述露出导体插通设置于上述端子的能够供上述露出导体插通的筒状部之后,对上述筒状部进行加热并同时进行压缩,从而形成上述连接部。
在本发明中,端子和电线的连接部通过在使露出导体插通设置于端子的筒状部的状态下进行加热并同时进行压缩而形成。因此,在本发明中,端子的筒状部是在通过加热而软化了的状态下被压缩的,因此与不加热地进行压缩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压缩后的截面积相对于压缩前的截面积的比例。其结果是,根据本发明,通过使连接部成为高压缩的状态,能够增大端子与露出导体的接触面积,促进露出导体的氧化膜的破坏,因此能够提高连接可靠性。
本发明优选具有以下的结构。
连接部被压缩成截面积相对于与压缩前的连接部相当的部分的截面积为30%以上70%以下。
通过形成这种结构,能够提高露出导体和端子的接触面积,并且难以因高压缩而导致导体被截断。
上述连接部通过将上述筒状部加热到300℃以上500℃以下并同时进行压缩而形成。
若筒状部的加热温度过高,则可能产生对电线的绝缘被覆层的损害、端子的变形、导体熔融而变细等问题。因此,通过形成上述的结构,能够在比作为导体的材料的铝的熔点低的温度下将端子的筒状部加热软化,因此导体不会变细,导体的氧化膜容易被破坏,能够进一步提高连接可靠性。
利用压缩金属模对上述筒状部通电加热并同时进行压缩。
通过形成这种结构,能够利用热效率优良的方法形成连接部。
上述连接部通过利用压缩金属模进行压缩而形成,上述压缩金属模具有沿着压缩前的上述筒状部的外周形状的形状的电极部。
优选的是,上述压缩金属模具有沿着压缩前的上述筒状部的外周形状的形状的电极部。
通过形成这种结构,压缩金属模和筒状部的接触面积增大,因此能够高效地进行热压缩,还能够减少端子的变形。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提高与端子的连接可靠性的带端子的电线及其制造方法。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1的带端子的电线的立体图。
图2是带端子的电线的侧视图。
图3是说明使电线插通端子的步骤的说明图。
图4是插通有电线的状态下的端子(压缩前)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将图4的端子配置于压缩金属模的步骤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将图4的端子夹持到压缩金属模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7是压缩金属模的主视图。
图8是以其他实施方式说明的压缩金属模的主视图。
图9是实施方式2的带端子的电线的立体图。
图10是带端子的电线的侧视图。
图11是连接部的与长度方向垂直的面的剖视图。
图12是端子的立体图。
图13是端子的与长度方向垂直的面的剖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住友电装株式会社;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住友电装株式会社;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8002624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