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除雾系统无效
| 申请号: | 201280007155.7 | 申请日: | 2012-01-30 |
| 公开(公告)号: | CN103748286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23 |
| 发明(设计)人: | 崔俊诚;宋钟燮;崔俊喆;姜圣旻 | 申请(专利权)人: | 韩国维持管理株式会社;韩国维持管理产业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E01H13/00 | 分类号: | E01H13/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冠和权律师事务所 11399 | 代理人: | 崔征 |
| 地址: | 韩国首尔市九老区九*** | 国省代码: | 韩国;KR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系统 | ||
1.一种除雾系统,其在雾气多发地区设置成相隔一定距离,从而喷射干燥空气,进而通过干燥空气降低大气中的相对湿度,从而去除雾气,其特征在于,包括:
加热装置,其设置于上述雾气多发地区,通过加热部对空气进行加热,从而生成干燥空气;
鼓风装置,其连接于上述加热装置,从而接收从上述加热装置所生成的干燥空气,进而将干燥空气在雾气产生的地区通过强烈的风压喷射至远距离;
连接部,其连接加热装置和鼓风装置,以便将上述加热装置所生成的干燥空气传送至鼓风装置;
发光部,其形成于上述鼓风装置的后端部,从而通过高强度LED发出光;
照明度感知传感部,其形成于上述鼓风装置的前端部,从而对鼓风装置的发光部所产生的光和阳光的照明度进行感知,上述鼓风装置设置成相隔一定距离;
除雾控制部,其在照明度感知传感部对从发光部产生的光和阳光的照明度进行感知后,将分别所感知的数据与设定的临界值进行比较,并且分析所比较的数据,从而判断是否产生雾气,在判断为产生雾气的情况下,自动对上述加热装置和鼓风装置进行驱动而控制,上述照明度感知传感部形成于上述鼓风装置的前端部,上述发光部形成于相隔一定距离的除雾系统的鼓风装置的后端部;
驱动控制部,其根据上述除雾控制部的控制,对加热装置和鼓风装置进行自动开/关(on/off)并驱动而控制,并且将上述加热装置和鼓风装置向上下、左右进行旋转而控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雾系统,其特征在于:
上述加热装置设置于雾气产生地区,通过加热部对空气进行加热,从而生成干燥空气,并且将上述生成的干燥空气通过传热鼓风部并根据连接部传送至鼓风装置,并且上述加热装置使用燃烧式或电气式加热装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雾系统,其特征在于,上述鼓风装置包括:
鼓风壳体,其用于通过连接部接收加热装置所生成的干燥空气,从而将上述所接收的干燥空气通过强烈的风压进行喷射;
鼓风驱动部,其形成于上述鼓风壳体的后端部,从而将从加热装置接收的干燥空气通过在发动机作用下的螺旋桨的旋转产生强烈风压。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雾系统,其特征在于,上述照明度感知传感部包括:
第一照明度传感器,其对设置成相隔一定距离的鼓风装置的发光部所产生的光的照明度进行测定;
第二照明度传感器,其对上述鼓风装置所处场所的阳光的照明度进行测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雾系统,其特征在于,上述除雾控制部包括:
数据收集部,其接收通过照明度感知传感部所测定的鼓风装置发光部的照明度数据和阳光的照明度数据,上述鼓风装置设置成相隔一定距离;
第一数据比较部,其将通过上述数据收集部接收的第一照明度传感器的测定数据与设定的临界值进行比较;
第二数据比较部,其将通过上述数据收集部接收的第二照明度传感器的测定数据与设定的临界值进行比较;
数据分析部,其将上述第一数据比较部所比较的数据与第二数据比较部所比较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对是否产生雾气进行判断;
数据传送部,其将根据上述数据分析部的判断结果的驱动命令传送至驱动控制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雾系统,其特征在于,上述驱动控制部包括:
开/关控制部,其根据除雾控制部的数据传送部所传送的命令,自动开/关加热装置和鼓风装置;
上下驱动部,其用于支持上述加热装置和鼓风装置,并且向上下旋转为一定角度;
左右驱动部,其用于将上述加热装置和鼓风装置向左右旋转为一定角度。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雾系统,其特征在于,
上述除雾系统在适用于公路时,以公路的上行线和下行线为基准,在两侧相隔一定间距,并且沿着公路的纵向方向进行设置,从而喷射干燥空气,进而在上述公路上形成气幕,从而对移流雾气的移动进行切断,并且通过上述干燥空气降低大气中的相对湿度,从而可去除雾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韩国维持管理株式会社;韩国维持管理产业株式会社,未经韩国维持管理株式会社;韩国维持管理产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80007155.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