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两频点微带补偿电路有效
申请号: | 201220702790.4 | 申请日: | 2012-12-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3086414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24 |
发明(设计)人: | 冷永清;张立军;曾云;彭亚涛;官劲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3F3/217 | 分类号: | H03F3/217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任岩 |
地址: | 100083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两频点 微带 补偿 电路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E类功率放大器的管芯输出电容两频点微带补偿电路,该补偿电路能在基频和2次谐波处补偿管芯的输出电容,克服其对E类功率放大器工作频率的限制,适合于微波频段的E类功率放大器应用。
背景技术
E类功率放大器是一种高效率的开关类放大器,由于效率高且结构简单等优点,E类功率放大器在射频和微波放大器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虽然E类功率放大器拥有诸多优点,但是其高效率特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放大器管芯的性能。其中,管芯的漏极输出电容是限制E类功率放大器工作频率的重要因素。目前,如何解决因管芯输出电容过大而带来的工作频率的限制,是E类功率放大器研究的一个热点。
由于输出电容是管芯的内在参数,其值是固定的,所以解决该问题的方法大多是在管芯外围添加补偿网络。其中,普遍使用是“电感补偿”,且多采用单频点补偿的方式,即基波补偿。当功率放大器的工作频率高于最大理论工作频率时,虽然单频点补偿技术能够有效地提高功率放大器的效率,但是由于其只在基波处补偿管芯多余输出电容,所以补偿后的放大器与E类放大器的理想状态仍存在明显差别,使得补偿技术对功率放大器的效率提升有限。如何实现输出电容的多频点补偿是目前面临的难点。
2011年,J.Cumana报道了一种集总参数等效电路,分别在基波和2、3次谐波点补偿管芯的多余输出电容,该等效电路由一个串联电感和1~2个并联LC谐振电路组成,在超高频处能很好地补偿漏极输出电容,实现较好电路性能。但是,由于采用的是集总参数元件,使得该补偿技术在微波频段下的使用受到了诸多限制,因此需要一种适合微波频段的多频点补偿电路技术。
实用新型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不足和缺点,提出了一种两频点微带补偿电路,该两频点微带补偿电路能在基频和2次谐波处补偿管芯的输出电容,消除管芯的大输出电容对E类功率放大器工作频率的限制,同时解决集总参数补偿电路因寄生参数影响而不适用于高频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两频点微带补偿电路,包括:链接晶体管漏极、短路分支线和开路分支线的第一微带传输线;链接短路分支线、开路分支线和漏极偏置电源的第二微带传输线;链接于第一微带传输线和第二微带传输线连接处的短路分支线;以及链接于第一微带传输线和第二微带传输线连接处的开路分支线。
上述方案中,所述短路分支线一段链接射频地。所述短路分支线和所述开路分支线具有相同的特征阻抗。所述短路分支线和所述开路分支线的电长度是基频波长的八分之一。
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微带传输线和所述第二微带传输线具有相同特征阻抗。在2次谐波频点处,所述开路分支线表现为终端开路的四分之一波长开路分支线,相当于一个射频地,为第一微带传输线提供短路终端;终端短路的第一微带传输线等效于2次谐波并联电感。在基波处,短路分支线与开路分支线谐振,在两分支线之间形成开路,消除对微带传输线阻抗的影响;具有相同特征阻抗的第一、第二微带传输线组合等效于基波并联电感。
(三)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能在基频和2次谐波处补偿管芯的输出电容,较好地消除管芯的大输出电容对E类功率放大器工作频率的限制,相对于基于集总参数元件的多频点补偿电路,该微带补偿电路更适合于微波频段的E类功率放大器应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两频点微带补偿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依照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两频点微带补偿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第一微带传输线,2.短路分支线,3.射频地,4.第二微带传输线,5.开路分支线,6.漏极偏置电源,7.晶体管输出电容,8.晶体管,9.驱动信号源,10.栅极偏置电源,11.负载电阻,12.串联滤波电容,13.串联滤波电感。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提高E类功率放大器工作频率的输出电容两频点微带补偿电路,该两频点微带补偿电路包括:链接晶体管漏极、短路分支线和开路分支线的第一微带传输线1;链接短路分支线、开路分支线和漏极偏置电源6的第二微带传输线4;链接于第一微带传输线和第二微带传输线连接处的短路分支线2;以及链接于第一微带传输线和第二微带传输线连接处的开路分支线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70279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